天使养生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2|回复: 0

夏秋交替养生问答全指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0-10 09: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夏秋交替养生问答全指南

问:夏天到秋天,气候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答:这个时期叫“长夏接秋”,天气从炎热湿重逐渐转为干燥凉爽。夏天“湿热”多,人体毛孔开泄、津液外泄;秋天“燥气”渐升,空气干、早晚凉;阴阳气机由外散转为收敛。所以,这一阶段人体要经历一个“由外向内收”的过渡过程。若适应不好,就容易出现“湿未清、燥已至、阳气未藏”的失调状态。


:这个季节最容易出现哪些身体问题?
答:夏秋交替,是身体最容易出小毛病的时段,常见有:
1、感冒、咳嗽 —— 因早晚温差大,凉气入体。
2、肠胃不适、腹泻 —— 因吃冷饮、受湿气。
3、口干、咽喉痛、皮肤干痒 —— 因秋燥伤津。
4、疲倦乏力、困重 —— 因湿邪未清,脾胃受困。
5、鼻炎、哮喘复发 —— 因气候骤变、肺卫失固。

:从中医角度,这些问题背后的根源是什么?
答:中医讲“暑湿未尽,燥邪初起”。
1、暑湿未尽 → 夏天体内积了湿热(吃冷饮、流汗多、饮食油腻),如果没清理干净,到了秋天仍会“困脾”导致腹胀、倦怠。
2、燥邪初起 → 秋气主燥,容易伤津液、损肺阴,引起咽干、干咳。
3、阳气内敛 → 人体阳气开始往内收敛,如果保养不当,容易“外寒内热”并存。所以,夏秋交替的关键词是:祛湿、防燥、护阳、养脾。

:日常生活中,最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答:可以记住四个字:“收、缓、润、护”。
1、收 —— 收心、收神,避免情绪浮躁、劳累过度。
2、缓 —— 起居节奏要放缓,早睡早起,顺应“阳气收”的节律。
3、润 —— 适当增加润养之食(如蜂蜜、梨、芝麻、银耳等),防止秋燥。
4、护 —— 早晚加衣、护颈护脚,尤其晨练或夜间出门时,防风受凉。

:饮食上有什么特别要注意的?
答:饮食调养是最关键的。中医强调“去湿不伤阴,润燥不碍脾”。
清淡化湿类: 薏米、赤小豆、冬瓜、扁豆、山药。
润燥养阴类: 梨、百合、银耳、蜂蜜、芝麻、莲子。
健脾和胃类: 小米、南瓜、芋头、山药粥。
要少吃:冷饮、烧烤、油炸、辛辣刺激、生冷瓜果,这些都会伤脾胃、助湿热。

:为什么有的人秋天容易咳嗽?
答:中医说“秋燥伤肺”。肺主呼吸,喜润恶燥。到了秋天空气干,津液减少,肺气就容易被“燥邪”侵犯,出现咽干、干咳、少痰或痰黏。如果夏天体内还有湿热没清掉,还可能形成“湿热与燥邪并存”的情况,咳嗽就会缠绵不愈。所以预防重点在于——润肺生津,减少干燥环境刺激,同时保持空气湿度。

:夏天湿气重,到了秋天为什么还会有湿?
答:因为“湿邪”最难祛。夏天湿气从饮食、环境进入体内,若脾胃虚弱、出汗多又吃得不当,就容易留下“内湿”。到了秋天,气候转凉,湿气会被“封在体内”,就会出现:手脚沉重、胃口不好、大便粘滞、甚至脸上油、舌苔厚腻。这就是为什么,针对一些体质,秋天也要适度祛湿、健脾养阳。

:“春捂秋冻”是真的吗?
答:有道理,但要“因人而异”。对体质强壮、阳气充足的人,适度“秋冻”有助于锻炼阳气。对老人、孩子、女性、脾胃虚寒者,不宜“秋冻”,容易引起腹泻、感冒、痛经等问题。“冻要有度,凉不伤身。”早晚注意颈、腰、脚三处保暖即可。

:作息和运动方面,有什么推荐?
答:作息: 晚上应早睡,以养阴;清晨早起,以迎阳。运动: 宜缓不宜急。散步、太极、八段锦、瑜伽都很合适。避免大汗淋漓,秋季应“动中有静”,防止津液过度耗散。

:中医讲“秋宜养收”,具体该怎么理解?答:“养收”就是要顺应秋天“万物收敛”的规律:
1、精神上:收心养神,避免情绪波动。2、饮食上:收敛辛散之品,少吃葱姜蒜辣椒。3、身体上:避免过度出汗、熬夜、纵欲,让阳气得以收藏。“夏养阳,秋养阴;顺时而养,百病不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天使养生网

GMT+8, 2025-10-22 03:08 , Processed in 0.05156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