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养生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回复: 0

为什么耳朵会流脓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问:耳朵流出黄白色的脓水,说明什么问题?
答:耳朵流出黄白色的脓水,中医认为是“湿热郁结、腐肉化脓”的结果。耳为宗脉所聚,开窍于肾,又与少阳胆经相通,若体内湿热内生或外邪侵袭,湿热之气循经上蒸,郁于耳窍之中,就会使局部气血运行不畅,津液被热邪煎熬而成脓。简单来说,热是“火”,湿是“泥”,两者相合就会又闷又黏,像锅里蒸闷的食物,久了就“烂”掉,耳中的组织被热灼、被湿困,自然就化成脓水流出。

婴幼儿脾胃功能未健,运化无力,乳食稍多或饮食过于油腻甜腻,脾阳受困就会生湿,湿久化热,这样的体质更容易让湿热上攻耳窍而出脓。此外,若感受风热外邪、或受风吹水淋,外湿与内湿相合,更助湿热壅滞,脓水就会不断渗出。

中医强调“脾为生湿之源,肝胆为湿热所居”,所以要彻底改善这种情况,不仅要清耳中之热、排脓祛湿,更要从调理脾胃、疏肝利胆入手,使气机条达、湿热得化,耳窍自然清净。

问. 为什么会有“湿热”体质,尤其很多宝宝和儿童也会耳朵流脓水,是什么原因导致体内湿热呢?
答:儿童的湿热体质往往不是一天形成的,而是从母体、喂养、饮食和生活方式一点点积累出来的。首先,如果母亲在怀孕期间体内就有湿热,比如爱上火、舌苔厚腻、脸上常出油、容易口苦口干、白带多、爱吃甜食油腻,那些湿热之气就可能通过胎养传给孩子,使孩子出生后体质偏湿偏热。

其次,喂养不当是常见诱因,奶太浓、喂太多、吃得太频、添加辅食过早,都会让孩子的脾胃负担太重,脾主运化,脾弱则湿滞,湿久则化热。再加上现代孩子常喝牛奶、饮料,喜欢甜食、冰淇淋、肉食多而蔬菜少,这些食物都容易生湿生热,让身体像锅里蒸汽一样闷着,湿气出不去就化热。

若再遇外感风热、感冒反复、误用退热药、抗生素等,正气更虚,湿热更盛,久而久之,孩子就表现出舌苔黄腻、口臭、汗多、眼屎多、便臭、小便黄、睡觉不安等湿热体质的特征。

3. 中医怎么理解“耳朵流脓”?
答:古人把耳朵流脓叫作“耳疳”或“耳漏”,意思就是耳朵里有脓水流出。《诸病源候论》里说,这是因为风热之气侵入少阳经,热气太重把耳内的肉“蒸坏”了,就会化成脓;《外科正宗》也讲到,湿气和热气在体内闷着出不去,就会往上蒸到耳朵,把耳窍里的热湿逼出来,变成脓水流出。简单说,就是体内的湿热太重,热把组织伤了,湿堵着不排,久了就变成耳朵流脓的样子。


5. 为什么耳朵反复流脓,一好又犯?用用抗生素或者吃点中药,有好点,但是过段时间有发,有时候是感冒了会发作,有时候没有感冒也会突然流脓水,比如游泳后,游泳会导致耳朵内出脓水么?
答:耳朵反复流脓,一好又犯,中医认为是“湿热未清、正气未复”的表现。也就是说,表面的脓虽然消了,但体内的湿热根子还在,就像火被盖住了灰,一遇机会又会复燃。

孩子的脾胃是生湿之源,脾虚则湿滞,湿久化热,湿热就容易沿着胆经上蒸耳窍,引起耳内化脓。抗生素虽然能暂时清热解毒,但也容易伤脾胃,让湿气更重,所以常常治标不治本。中药若辨证不准或疗程不够,也难以彻底清除湿热。

至于游泳后耳朵又流脓,是因为水进入耳道,外湿与内湿相遇,使湿热之邪更难排出,就容易再次发作。再加上若平时感冒、上火、吃多油腻甜食,都会刺激体内湿热复起,所以耳朵就反复出脓。要想真正不再复发,必须一边清湿热,一边调脾气,让身体自己有力气把湿热化走、排出。


问:湿热如何辨别?有哪些身体表现?
答:自己晨起看舌苔,看到舌苔厚,颜色偏黄偏腻,是体内有湿热。

湿热体质的人往往表现为身体又闷又热,整个人像被罩着一层湿气一样不透气,常常怕热、出汗多、身体黏腻,脸上容易出油、长痘、起疮,皮肤爱发红或长湿疹;口苦口臭、口干不想喝水,舌苔黄腻、舌边发红;容易觉得胸闷、头沉、身体乏力、懒得动,睡再多也不解乏;吃一点就胀、不饿、饭后嗳气,大便黏滞不爽、小便短黄;情绪上容易烦躁、发脾气、心浮气躁。



儿童若是湿热体质,多表现为睡觉爱翻身、出汗多、口臭、眼屎多、便臭、舌苔黄腻、皮肤起疹子、耳朵流黄水、爱上火。总的来说,这种体质就是体内湿气太重、热气郁着出不去,久而久之就像锅里又湿又热的蒸汽,闷在体内,哪里薄弱哪里就容易出问题。


微信图片_20251018125052_1191_44.p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天使养生网

GMT+8, 2025-10-22 03:11 , Processed in 0.04948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