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养生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一芷

黄帝内经素问学习资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0-23 19:51:11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一2025年8月8日
今日总结
1君主之官为髓脑
2五脏生阴,髓脑化阳。阳无形,比如体温,比如髓脑五脏六腑信息传递都是隐形的
3从手指脚趾掐按当中领悟大脑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间的信息传递

明日主旨(六节藏象论篇前部分p106-114)
1 闰月产生
1)天度是计算日月行程的
2)气数是标志万物化生之用的
3)闰月产生:月份不足,节气有余
2 五运六气
     1)五日为一侯,三侯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一年四时,各随其五行的配合而分别当旺。木火土金水五运随时间推移而递相承袭,各有当旺之时。
     2)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
     3)太过:时令未到而气候先期来到,太过会侵侮其所不胜之气,欺凌其所胜之气,叫做气淫
     4)不及:时令到了,而气候未到,称为不及,某气不及,则其所胜之气因缺乏制约而妄行,其所生之气因缺乏资助而困弱,其所不胜则会更加以侵迫,叫做气迫。
      5)求其至:根据时令推求气候到来的早晚,谨慎对待时令的变化,气候的到来是可以预期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0-23 19:5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二2025年8月9日
今日总结
1四时五行
1)四时土气旺,土旺四季代表健康
2)春季肝木旺,春胜长夏即木克土
3)夏季心火旺,夏胜金秋即火克金
4)秋季肺金旺,秋胜春即金克木
5)冬季肾水旺,冬胜夏即水克火
6)长夏脾土旺,长夏胜冬即土克水
2人体健康受制于四季环境,不适者病,适者健康。要想适应四时之气务必要钻进大自然以适应大自然的环境,适度锻炼积极改善人体适应大自然的条件

明日内容主要概括如下
1 五行之气不按规律依次相承,就是反常的现象。反常气候出现,不在其所克制的某气当旺之时令,病就轻微,若恰在其所克制的某气当旺之时令发病,则病深重
2 天供人五气。五气由鼻吸入,贮藏在心肺,其气上升,是面部五色明润,声音洪亮。
3 地供人五味,五味入于口中,贮藏于肠胃,经消化吸收,五味精微内注五脏以养五脏之气,脏气和谐而保有生化机能,津液随之生成,神气自然产生。
4 十二脏
1)心,神所居之处,生命根本,荣华表现于面部,充养在血液,为阳中的太阳,与夏气相通。
2)肺,气的根本,魄所居,荣华表现在毫毛,充养在皮肤,阳中之太阴,与秋气相通。
3)肾,主蛰伏,精所居,荣华在头发,充养在骨,阴中之少阴,与冬气相通。
4)肝,罢极之本,魂所居,荣华在爪甲,充养在筋,味酸,色苍青,阳中之少阳,与春气相通
5)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是仓禀之本,营气所居,吸收水谷精微,化生为糟粕,管理五味转化,吸收,排泄,荣华在口唇旁的白肉,充养在肌肉,味甘,色黄,属于至阴,土气相通。
以上十一脏功能的发挥,取决于胆气的升发5 各种脉象
1)人迎脉大于平时一倍,病在少阳。大两倍,病在太阳。大三倍,病在阳明。大四倍,阳气太过,阴无以通,是为格阳。
2)寸口脉大于平时一倍,病在厥阴。大两倍,病在少阴。大三倍,病在太阴。大四倍,为阴气太过,阳无以交,是为关阴
3)人迎脉与寸口脉大于平时四倍以上,为阴阳气俱盛,不得相关,是为关格,阴阳相抗,很快死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0-23 19:5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三2025年8月10日
今日总结
1 脉象大于平时为肝郁郁滞,气血循环受阻,具体还要看症状表现。
2 脉象博动还与饮食有关,比如经常喝酒的人脉象偏于洪盛
3 脉象
1)按脉一般取寸口脉,左侧寸关尺分别代表心肝肾,右侧寸关尺分别代表肺脾命门(髓脑)
2)脉不足首先表现为气虚,脉象洪盛首先表现为气实,脉象不足当以进补为主,脉象洪盛当以疏泄为主。
3)浮脉主表,沉脉主里
     迟脉主寒,数脉主热
     洪脉主邪实,细脉主正虚
     长脉主素盛,短脉主素虚
     脉象坚直胃气消散,脉象和缓胃气常
4)脾胃为弦脉
   脾病畏弦脉,木克土
   肺病畏洪脉,火克金
   心病畏沉脉,水克火
   肝病畏浮脉,金克土
   肾病畏缓脉,土克水
    摸脉可以辨病情断生死
5)古中医认为心与膻中是一个系统,肺与胸中是一个系统
4 阴分代指津液血液,阳分代指体内阳气

各位亲,明天我们继续学习黄帝内经.素问-第十篇五脏生成篇
明日主要内容概括
1 五脏与身体各部位关系
1)心的外合是脉,外荣是颜面的色泽,制约者是肾
2)肺的外合是皮,外荣是毛,制作者是心
3)肝的外合是筋,外荣是爪,制作者是肺
4)脾的外合是肉,外荣是唇,制作者是肝
5)肾的外合是肉,外荣是发,制作者是脾
2 过食五味
1)过食咸味,血脉凝涩不畅,颜面色泽发生变化
2)过食苦味,皮肤枯槁而毫毛脱落
3)过食辛味,筋脉劲急而爪甲枯干
4)过食甘味,骨骼疼痛而头发脱落
5)心欲得苦味,肺欲得辛味,肝欲得酸味,脾欲得甘味,肾欲得咸味
3 五色见于面。必兼光润明泽为可生,若兼枯暗无华,则为危象。
4 五色,五味对应五脏
1)白色和辛味应于肺,赤色和苦味应于心,青色和酸味应于肝,黄色和甘味应于脾,黑色和咸味应于肾。
2)五脏外合五体,白色应于皮,赤色应于脉,青色应于筋,黄色应于肉,黑色应于骨
5 气血和腧穴
1)各条脉络都属于目,诸髓都属于脑,诸筋都属于骨节,诸血都属于心,诸气属于肺。气血运行则朝夕来往,不离于四肢八溪的部位
2)人睡眠时,血归于肝,肝血濡养于目则能视物,足得血之濡养则能行走,手掌得血之濡养则能握物,手指得血之濡养则能拿取。
3)刚醒外出受风吹,血液循行凝滞,凝于肌肤发生痹证,凝于经脉,发生气血运行的滞涩。凝于足部,则发生厥冷
4)全身大谷十二处,小溪三百五十四处,都是卫气留止的地方,也是邪气客居之所,治病可循此部位以针石,祛除邪气
6 五决-五脏之脉
1)头痛等颠顶部位疾患,属下虚上实,病变在足少阴和足太阳经,病甚,可内传于肾
2)头晕眼花,身体摇动,目暗耳聋,属下实上虚的,病变在足少阳和足厥阴经,病甚的,可内传于肝
3)腹满䐜胀,支撑胸膈胁肋,属于下部逆气上犯的。病在足太阴和足阳明经
4)咳嗽气喘,气机逆乱于 胸中。病变在手阳明和手太阴经
5)心烦心痛,胸膈不适的。病变在手太阳和手太阴经
7 脉象
诊病时,色,脉合一起分析万无一失
1)外现赤色,脉来急疾而坚实的,可诊为邪气积聚于中脘,常表现为妨害饮食,名为心痹
2)外现白色,脉来急疾而而浮,上虚下实,常惊骇,病邪积聚于胸中。迫肺而做喘,名肺痹
3)青色外现,脉来长而左右搏击手指,病邪积聚于心下,支撑胁肋,名为肝痹
4)外现黄色,脉来虚大,这是病邪积聚于腹中,逆气生,名厥疝
5)外现黑色,脉象尺上坚实而大,病邪积聚在小腹和前阴,病名叫做肾痹
8 面色黄而目现他色,说明胃气尚存。若面无黄色,只他色现于面与目部,乃畏气已绝,为死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0-23 19:5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四 2025年8月11日
今日总结
  1 面色呈现一种颜色且暗淡无光泽,基本是死症。如果是呈现一种颜色光泽明亮,则少死症。
  2 头痛
      头痛要结合脉象来区别
1)头顶痛属于厥阴经头痛
2)后头痛属于太阳经头痛
3)头两侧痛属于少阳经头痛
4)额头痛,面部痛属于阳明经头痛
   3 五脏
1)心主血脉,外荣于舌,受制于肾
2)脉司呼吸,主皮毛,主宣发肃降,主通调水道,主治节,外荣于皮毛,受制于心
3)肝主造血藏血,肝主筋,外荣于甲,受制于肺
4)脾主运化主肌肉,外荣于唇,受制于肝
5)肾主骨生髓,外荣于毛发,受制于脾

五脏别论篇十一
1 脏与腑
1)奇桓之府
分别是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禀地气而生的,都能贮藏阴质,就像大地包藏万物一样,作用是藏而不泻
2)传化之腑
分别是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禀天气而生,像天一样健运周转,泻而不藏,受纳五脏浊气。因为浊气不能久停其间,
必须及时运输和排泄的缘故。
3)五脏:贮藏精气而不向外泻的,所以它是经常保持精气饱满,而不是一时得到充实
4)六腑:将水谷加以传化,而非贮藏,所以它有时显得充实,却不能永远保持盛满,依次传递,而不是持续盛满。
2 气口脉可主五脏的病变
1)五脏六腑的水谷精微出自胃,经输布吸收编号,脏腑之气盛衰表现于气口
胃是水谷之海,为六腑源泉,饮食五味入口,留在胃中,经足太阴脾经运化输转,能充养五脏之气,气口为手太阴肺经所经过之处。
2)五气入鼻,藏留于心肺,所以心肺有病变,鼻为之不利。
3诊病注意点
1)必观察上下变化,审视脉候的虚实,察看情志精神的状态及病情的表现。
2)对拘守鬼神迷信观念的人,是不能与其谈论至深的医学理论
3)对讨厌针石治疗的人,也不可能和他们讲什么医疗技巧
4)有病不许治疗的人,他的病治不好的,勉强治疗也收不到应有的功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0-23 19:5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五 2025年8月12日
今日总结
  1 肝经核心:一个是腿上,一个是从阴部进入腹部,上行胸部通过咽喉的背后,上行到达眼睛的背后,然后到达颠顶,在百会穴入大脑
  2 气口脉:即寸口脉,左手寸关尺(心肝肾),右手寸关尺(肺脾髓脑)
  3 手指脚趾内外侧:手心朝下,手心靠近心脏的一侧是内侧,反之外侧。大脚趾属于内侧,小脚趾属于外侧

黄帝内经素问篇第十二《异法方宜论篇》
明日学习主要内容:
本篇主要叙述了东,西,北,南,中央的地理环境,生活特点,发病等不同情况,及砭石,毒药,灸,微针,导引按跷等5种治法。及强调以上需要综合掌握这些,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治疗。
同样的病治法不同,是因为地理条件不同的缘故。
1)东方万物生发,生产鱼盐,滨海近水,当地人多吃鱼类而嗜好咸味,吃鱼多了容易热积于中,吃盐多了易耗伤血液,所以多皮肤黑腠理稀松,易患痈疡一类疾病,此病适合“砭石治疗”,此法也是东方传过来的
2)西方生产金玉,遍地沙石,是自然界收引劲急之气,多依靠丘陵而居,多风,水土刚强,人不衣丝绵而穿毛布,饮食鲜美,多吃酥酪膏肉,身体肥胖,不易受外邪,多是饮食不调,七情不节,此病适合药物治疗。药物治病从西方传来。
3)北方为自然界之气闭藏地区,地势高,依丘陵居,气候风寒冰烈,居民喜野外住宿,吃牛羊肉乳汁,内脏易受寒而生胀满疾病,此病适合艾灸。艾灸也是从北方传来
4)南方万物生长繁育,阳气盛,地洼下,水土较弱,水湿政法,雾露集聚,当地人们喜欢吃酸味和发酵食物,皮肤腠理多致密而色赤,易发生筋脉拘挛,麻痹不仁类疾病,适合微针治疗。微针也是从南方传来
5)中央地区,地势平坦湿润,物资众多,食品品种繁多,生活安逸,少劳动,易发生痿痹,厥逆一类疾病,这种病适合导引按摩法治疗。导引按跷也是从中央地区传来
2 高明的医生,应该综合各种治法,结合病情,地域,恰当运用适宜的治法。杂合以治,各得其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0-23 19:52:17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六 2025年8月13日
今日总结
1 天与人与自然界五气
1)天与人以五气,五脏平和人禀五气而活;五脏失合之时人感受五气而病
2)天人合一,严格意义上讲人生活在天地两大之间,自然要受到大自然的制约,不能独立于大自然之外。天气的变化自然要影响到人体的健康
3)五气克制虚位,人体哪里虚,哪里就自然容易制病。
    脾虚时容易便溏腹泻,
肾虚时容易腰酸腿疼,
肝虚时抵抗力差,
心虚时全身供血不足,
肺虚时人体乏力加重
4)举例天气对人体影响:
比如南方人初来北方,自然感到身体不适,比如感觉冷感觉燥;
北方相对于南方空气湿度低很多,空气温度低很多
如果在温暖的春天遇上风雪,人们自然感觉到身体不适
如果夏季遇上干旱,那人体自然也会感觉不舒服
2 睡眠差,血液载体营造的量不够,就会血虚

黄帝内经素问篇第十三《移精变气论篇》
明日主要内容如下:
1 古人和今人治疗疾病方法
1)古代人巢居穴处,追逐禽兽之间,形体运动以避寒,阴凉之处以避暑,内无眷恋思慕累及精神,外无追逐名利以劳其形体,清静无为,精气内守,邪气不可侵犯。只需祝由方法来移易精气,病可愈。
2)现在的人内有忧患扰动情志,外则劳苦伤形体,也不能顺从四时气候变化,违反了寒暑所宜,贼风数至,虚邪侵犯,深入五脏骨髓,外则伤害孔窍肌肤,精气已虚,小病必重,大病必死,祝由治不好,药物治其内,针石治其外,病仍然有的能治好,有的治不好。
2 色脉
1)色脉需要配合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六合的正常活动,及其变化更移的规律,并从观察这些奥妙的变化中,掌握其要领,而这些要领,应用在诊察疾病上就是色和脉。色的明暗变化,像太阳有阴晴,脉的虚实变化,像月亮有盈亏。人之气色变化,是和四时的脉象相应的
3 中古和后世医生治病
1)中古医生治病,多在病已发生时治之,先服汤液十天,以祛八风和五痹的病邪。若不愈,再用草之根叶与根同时煎服,使之本末相助,邪气消散,病即可愈。
2)后世医生治病,不遵循四时阴阳消长的规律,不懂得色脉和日月相应的变化,不能审查出色脉逆顺,疾病已经形成,才用微针治其外,汤液治其内,有的还判断错误,导致旧病未愈,又添新病。
3 诊病要略
1)诊断正确色脉,防止误诊
2)通过问诊,密切注视病人,反复询问病情,顺从病人的志意,使之情志舒畅,尽情叙述,诊察其病情,观察其神气存亡。凡神气旺盛,病的预后良好,而神气丧失,预后多不良。所谓“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0-23 19:52:30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七 2025年8月14日
   今日总结
1 移精变气就是把体内的阴转化成体内的阳气,然后利用这些阳气来驱散气化体力的病邪,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然后利用这些阳气来驱散气化体内的病邪

黄帝内经素问篇第十四《汤液醪醴论篇》
明日主要内容如下:
1 汤液醪醴(laoli)的做法
1)稻米作原料,稻秸作燃料,因稻米得天地之和气,生长于高下适宜的土地上,得气最为完备,稻至秋收割,伐取所得时,所以稻秸得气坚劲

2 上古,中古,今世发病与治法的不同
1)上古之人做汤液醪醴,是以备不时之需,上古之人清静无为,患病较少,所以做成,却是备而不用
2)中古时代,道德稍衰,人体较虚弱,但未真气败坏,虽时常因邪气侵袭患病,多病势较微,用汤液醪醴即可痊愈
3)现在的人,仅仅用汤液醪醴无法治愈,还需配合药物治其中,砭石,针灸治其外方能治好病。
3 由于嗜欲无穷,忧患不已而精坏神去的病,非针石,药物所能治愈
1)现在的病人因为嗜欲无穷,精神上忧患不止,以致精气毁坏,营血涩少,卫气失常,所以神气去而病不愈。药物和针灸也仍然不见效。
2)现代医生虽能掌握治病方法,但是诊察时不了解具体病人情况,仍按常规处理,则会标本不得,其病不愈
4 论述水肿病的病机与证治
1)阳气虚衰,水无气以化,致水气停潴而充溢于肌肤,导致不能穿原来的衣服,四肢肿急,妨碍中气的升降而咳喘,像这种水气格拒于中,而导致形体因为浮肿而变易于外的水肿病
2)治疗方法:
方法一:摇动四肢,以流动阳气,穿温暖的衣服,以助肌表的阳气,使水气易行,然后用左取右,右取左的缪刺法,以去其大络之滞气,使水气去而形体恢复原来的状态。
方法二:亦可用发汗和利小便法,以逐水气,使水气去则水精得以正常运行,五脏的阳气得以敷布,五脏的郁积得以疏通涤除,这样精气自会生成,形体也会充盛,骨肉保持常态,正气也恢复正常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0-23 19:53:20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八 2025年8月15日
   今日总结
1 汤液醪醴,古代酒酿,酒精度数很低,有提升身体阳气温暖全身的作用
2 水肿病多跟肺脾肾三脏功能下降有关,分表里虚实寒热阴阳,比较容易治疗,直接手指脚趾掐按可以获得痊愈。
3 嘴巴内壁肿也可以脚趾反复掐按治疗
4 点刺助力身体阳气运行

黄帝内经素问篇第十五《玉版论要篇》
明日主要内容如下:
本篇主要论述了揆度奇恒的重要意义,并对面部五色及脉象的某些变化与所主病情逆从,预后等方面的有关内容,也作了一定的介绍
1 几部诊病书籍介绍
1)《揆度》是揣测衡量疾病的浅深
2)《奇恒》说的是异于正常的病
3)《五色》,《脉变》,《揆度》,《奇恒》,虽所指不同,道理都是一个,那就是神。神机在人体运转不息,向前而不退却,如果退却,人就失去生生之机。诊病的至理,浅显是色脉,而微妙之处在于神。
2 面部五色诊察异常
1)面部五色变化,出现上下左右,分别诊察其主病之浅深顺逆。
2)色浅病亦轻浅,汤液治之,病十天可愈。
色深病亦较重,药物治之,病二十一天可愈
色深重的病亦深重,须用醪酒治之,病一百天可愈
面色枯槁无神,面容瘦削的,神气已去,不可治也,一百天后死亡
脉短而气欲绝,为中虚阳脱,必死
温热病而精血虚甚的,为阴竭,亦必死
3)面色移动诊病
色向上移行为逆,向下移行为顺
女子色见于右侧为逆,为重阴,重阴者死,见于左侧为顺。
男子色见于左侧为逆,为重阳,重阳者死,见于右侧为顺。
这种阴阳相反的病,应衡量其病情,予以适当的治疗,调之使平
3 脉象诊察异常
1)脉来搏击于指下,为邪盛正虚之象,其所主或为痹症,或为足不能行,或为寒,或为热。
2)无胃气的孤脉,主阳气耗损
搏动无力的虚脉,主阴血被伤
见孤脉者,病情为逆,预后多不良
见虚脉者,病情为从,预后多良好
3)要运用《奇恒》诊法,应从诊察手太阴经之寸口脉入手。
如见已所不胜的脉象,病情为逆,预后多不良。
如见已所胜的脉象,病情为从,预后多良好。
自然界八风在四时各以其所旺之时而胜,有正常规律,终而复始,若四时气候失常,就无法按正常规律来推断了。
     4 示人从色脉揆度邪正,阴阳,气血的盛衰,判断疾病逆从,并在逆从之间察其神之存亡。《奇恒》,《揆度》,道在于一,即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0-23 19:53:34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九 2025年8月16日
   今日总结
1 五色诊病:
1)青色为肝系统疾病,黑色为肾系统疾病,黄色为脾系统疾病,红色为心系统疾病,白色为肺系统疾病
2)气色由青色向黑黄红白方向变化为顺,反之则为逆
2 脉象
1)脉象端直不缓和为胃气受损严重,多为阴阳分家的重病,
2)浮脉主表,病在阳位。沉脉主里,病在阴位
3)脉无力主虚,脉有力主实,脉细主血虚,脉长主血气足
3 五行生克与脉象
1)如果脾病见弦脉为难治,木克土(弦脉为肝脏病脉)
2)如果肾病见缓脉为难治,土克水( 脉缓无力为脾虚)
3)如果心病见沉脉为难治,水克火
4)如果肺病见洪脉为难治,火克金
5)如果肝病见浮脉为难治,金克木
   4 散脉:
     散脉也叫忽变非常,时快时慢,浮沉不定,杂乱无章,必死无疑
   5癌症不论长在哪里都是肝脑出了问题,治疗都要找肝脏大脑的事

黄帝内经素问篇第十六《诊要经终论论篇》
  明日主要内容如下:
   本篇以论述诊病要道及十二经脉之终为重点
1   一年十二个月天地阴阳之气的盛衰及人气所在,四时针刺应该注意浅深轻重,以免误刺损伤脏气
2诊病要领:
1)四季五脏之气
a)正月二月天地之气始发,人气在肝
b)三月四月天地之气正盛,人气在脾
c)五月六月天地之气极盛,人气在头
d)七月八月阴气开始肃杀,人气在肺
e)九月十月阴气渐盛,人气在心
f)十一月十二月冰冻坚厚,地气密闭,人气在肾
2)四季针刺法
a)春天应刺井盖的散俞及分肉之腠理,血出即止,病重的应久留针,是其气传布,然后出针,病稍微轻,留针时间要短暂,候经气巡行一周于身后,始可出针
b)夏天应刺浅在经络间的俞穴,见血即止,待邪气尽散后,以手闭针孔,约经气巡行一周于身时,病痛之气便下行而愈
c)秋天应刺皮肤,循肌肉之分理而刺,手经和足经此法相同,至病人的神色较未刺前有改变即止。
d)冬天应深刺其俞穴于近筋骨的腠理,病重的,可于其邪气所在之处,直刺深入,病轻的,应于其邪气所在之处,或左或右或上或下散布其针,并缓下之。
3)四季针刺禁忌
春夏秋冬,各有相应刺法,根据人气所在,确定针刺部位
a)春天如果刺了夏天部位,心气易受伤
b)春天如果刺了秋天的部位,肺气受伤
c)春天如果刺了冬天的部位,肾气受伤
d)夏天如果刺了春天的部位,肝气受伤
e)夏天如果刺了秋天的部位,肺气受伤
f)夏天如果刺了冬天的部位,肾气受伤
g)秋天如果刺了春天的部位,肝气受伤
h)秋天如果刺了夏天的部位,心气受伤
i)秋天如果刺了冬天的部位,肾气受伤
j)冬天如果刺了春天的部位,肝气受伤
k)冬天如果刺了夏天的部位,心气受伤
l)冬天如果刺了秋天的部位,肺气受伤
3凡刺胸腹,必避五脏
1)如果刺中心脏,顷刻死
2)刺中肝脏,五天死
3)刺中脾脏,五天死
4)刺中肾脏,七天死
5)刺中肺脏,五天死
6)刺中膈膜,会使脏气阴阳相乱,虽当时可愈,不过一年必死
7)刺胸腹部时,应先用布巾覆盖其处,从布巾上进针,如果刺一次不愈,可再刺
刺肿时应摇针,以扩大其窍,而泻其邪,刺经脉病时不可摇针,以免针气外泄
4十二经脉之气终绝症状
1)太阳经脉,气绝时,病人两目上视,目睛不能转动,角弓反张,手足抽搐,面色发白,出绝汗,绝汗出即死亡
2)少阳经脉气绝,病人耳聋,遍体骨节弛缓无力,两目直视如惊,此乃目系绝,目系绝的,一天半即死,其死的时候,面色先见青白,便死亡了。
3)阳明经脉气绝,病人口眼牵引歪斜,时时发惊,胡言乱语,面色发黄,当阳明经脉上下所徇行的部位都出现脉动躁盛,皮肉麻木不仁时,就要死亡
4)少阴经脉气绝, 病人面色黑,齿长而多垢,腹部胀闭,如上下不相通,就要死亡。
5)太阴经脉之气绝,病人脂胀而闭塞,呼吸困难,时时噫气,呕吐,呕则气上逆,气上逆则面赤,如果气不上逆,则气痞塞于中而上下不通,气上下不通则面色发黑,皮毛枯焦,就要死亡。
6)厥阴经脉之气绝,病人觉得胸中发热而咽干,时时小便,心烦,严重的则舌卷睾丸上缩,就要死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0-23 19:53:54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 2025年8月17日
   今日总结
1 扎针也离不开基本上的治病宗旨:升太阳,降阳明,和少阳,补太阴,和少阴,调厥阴
2 把脉
1)分清楚三部九候,寸关尺,浮中沉,每一个人的脉象都有自己独有的节奏
2)沉脉不见得是虚,有的沉脉是实脉,沉脉中有洪盛的脉象,不单单是浮脉和中脉有洪盛的脉象
3)滑脉就是水湿的脉象,湿邪比较重,滑脉如圆珠滚过指下,表示体内湿邪困重

黄帝内经素问篇第十七《脉要精微论篇》前部分
明日主要内容如下:
1望色,闻声以察内脏病变
1)诊脉注意点:
通常是清晨的时间最好,此时人还未劳于事,阴气未被打扰,阳气尚未耗散,经脉之气尚未充盛,气血未受到扰乱,可诊察出有病的脉象
诊察脉搏动静变化同时,还应观察目之精明,以候神气。察五色变化,以审脏腑之强弱虚实及形体的盛衰,相互参合比较,以判断疾病的吉凶转归。
2)脉是血液会聚的所在。
长脉为气血流畅和平,故为气治;短脉为气不足,顾伟气病
数脉为热,热则心烦;大脉为邪气方张,病势正在向前发展
上部脉盛,为邪壅于上,可见呼吸急促,喘满之症;下部脉盛,是邪滞于下,可见胀满之病
代脉为元气衰弱;细脉,为正气衰少;涩脉血少气滞,主心痛之症
脉来大而急速如泉水上涌者,为病势正在进展,且有危险;脉来隐约不见,微细无力,或如弓弦猝然断绝而去,为气血已绝,生机已断,故主死

3)精明见于目,五色见于面,都是内脏精气所表现出来的光华
不管是赤色,白色,青色,黄色,黑色,需要明润有光华,而不应该暗沉无光。
若五脏真色暴露于外,真气外脱之象,人的寿命不长了。
4)目之精明是观察万物,分别黑白,审察长短的,若长短不明,黑白不清,这是精气衰竭的现象。
5)五脏主藏精神在内,故为中之守,五脏功能正常,得其职守者则生,若五脏精气不能固藏,失其职守则死
若邪盛于中,脏气壅满,气胜而喘,善伤于恐,讲话声音重浊不清,如在室中说话一样,这是中气失权而有湿邪所致
语声低微而气不接续,语言不能相继者,这是正气所劫夺所致
衣服不知敛盖,言语不知善恶,不辨亲疏远近的,这是神明错乱的现象
脾胃不能藏纳水谷精气而泄利不禁的,是中气失守,肛门不能约束
小便不禁的,是膀胱不能闭藏
6)五脏精气充足,为身体强健之本。若脏气强固,尚可治愈,反之死亡之象
头为精明之府,若头低垂,目陷无光则是精神将要衰败
背悬五脏,胸中之府,若弯曲而肩下垂,是胸中脏气要衰败
肾居于腰,若见腰不能转侧摇动,是肾气将衰惫
膝是筋会聚之地,若屈伸不能,是筋功能将衰惫
骨为髓之府,不可久立,行则振颤摇摆,髓虚,骨将衰惫
2诊察脉象主旨
1)先辨别阴阳,结合人体十二经脉进行分析研究,而十二经脉应五行而有生生之机
2)观测生生之机的尺度,则是以四时阴阳为准则
3)遵循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不使有失,则人体就能保持相对平衡,并与天地之阴阳相互统一,知道天人统一可以预决死生。
4)所以五声和五音相应和;五色和五行相应和;脉象和阴阳相应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天使养生网

GMT+8, 2025-11-4 18:38 , Processed in 0.064058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