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养生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一芷

黄帝内经素问学习资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0-23 20: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十一 2025年9月27日星期六
回答问题:
1.头部俞穴是哪里?皮肤针刺勿损伤是什么意思?
答:头部穴位最重要的是百会,印堂,晴明,迎香,风池,风府等等。针刺损伤应该是处理不当而感染
2.寒热的针刺是,出针时让浅部出血是什么原因?
答:进针都可能引发针孔出血,这都是正常的。遇热郁之邪当浅刺出血以泄热
3.痈肿,刺小痈时候要刺到应刺的位置是指刺到哪个位置?
答:痈肿俗称疮,疼痛难忍可就地三棱针刺血,血出痛止。疔疮初起及早给药桂枝加葛根汤加味。气道口进针可较快康复疮疡
4.邪在少腹部成积聚是什么症状?怎么判断?为什么要针刺胆经上的居髎穴和京门穴?
答:少腹积聚,属于气滞血瘀,当疏利肝胆,加快新陈代谢,比如内服桂枝茯苓丸,足底赤白内际处进针。胆经与胃经联手主泄主通利主活血
5.疝的针刺里面提到刺少腹两股之间的俞穴和腰髁骨同俞穴分别是哪里?
答:应该是腰阳关和会阴穴。疝气为脑功能缺失或者不足,当集中刺激百会风府风池和大椎穴。内服三层茴香丸
6.刺到大小分肉之间是指哪里?
答:穴位两块肌肉咬合之间的经络之上,选准穴位,肌肉不管
7.寒冷的症候是哪些?
答:寒冷主要证状就是畏寒怕冷,手冷过肘足冷过膝,小便清长,大便溏泻,甚至肌骨冷痛等等
8.病因于风邪,若发热时汗出,一日发作数次和汗出仍然发冷发热的病因是什么?为什么汗出仍然发冷发热的痊愈时间要一百天?
答:病邪诱发发热汗出,汗后怕冷。反复发作,这类问题属于少阳症,阴阳失调调理起来有些难度。我们改善了祖师爷的小柴胡汤,这类问题调理起来会轻不少。祖师爷的思想为肝胆问题当疏肝健脾,我们的思想定为疏肝升阳,随着思路的不同,效果大不相同
9.大风病病因是什么?大风病先刺肌肉后刺骨髓才能两百天治疗好,原理是什么?
答:骨节痛常见,胡须眉毛脱落没见过。风湿骨痛之类。对症治疗就好。这类问题手指脚趾掐按结合肝经按摩效果更好
10.肾阴虚症状有哪些?气虚有哪些症状?
答:失眠,烦躁,口腔溃疡这些问题出现属于肾阴虚,可以扎滋阴降火4针
乏力,没精神,身体没劲,就可以扎补气三针

@所有人 各位朋友,明日我们继续学习《黄帝内经.素问》第五十六篇 皮部论篇
明日主要内容如下:
一、说明三阴三阳络脉的不同部位名称和视其络脉的不同颜色,以测知疾病的性质
人的皮肤有十二经分属部位,脉络的分布纵横有序,筋有结聚连络,骨有长短大小,其所发生的疾病各不相同,而辨别其皮肤分布的左右上下,阴阳的所在,就可知道疾病的开始和预后。
要知道皮肤的分属部位,它是以经脉徇行部位为纲纪的,各经都是如此。
1.阳明经
1)名叫害蜚,手足阳明经经脉的诊法是一样的,诊察它的上下分属部位所浮现的络脉,都是属于阳明的络,它的络脉之色多青的,则病痛;多黑的则病痹;色黄赤的病属热;色白的病属寒;若五色皆见,则是寒热错杂的病;
2)若络脉的邪气盛,就会向内传入于经。因为络脉在外属阳,经脉在内属阴,凡外邪的侵入,一般都是由络传经,由表传里的
2.少阳经
1)名叫枢持,手足少阳经的诊法是一样的,诊察它的上下分属部位所浮现的络脉,都是属于少阳的络。
2)若络脉的邪气盛,就会向内传入于经。所以邪在阳分主内传入经,邪在阴分主外出或渗入于内,各经的内外出入都是如此。
3.太阳经
1)名叫关枢,手足太阳经的诊法是一样的,诊察它的上下分属部位所浮现的络脉,都是属于太阳的络。
2)若络脉的邪气盛,就会向内传入于经。
4.少阴经
1)名叫枢儒,手足少阴经的诊法是一样的,诊察它的上下分属部位所浮现的络脉,都是属于少阴的络。
2)若络脉的邪气盛,就会向内传入于经。邪气传入于经,是先从属阳的络脉注入于经,然后从属阴的经脉出而向内注于骨部
5.厥阴经
1)名叫害肩,手足厥阴经的诊法是一样的,诊察它的上下分属部位所浮现的络脉,都是属于厥阴的络。
2)若络脉的邪气盛,就会向内传入于经。
6.太阴经
1)名叫关蛰,手太阴经的诊法是一样的,诊察它的上下分属部位所浮现的络脉,都是属于太阴的络。
2)若络脉的邪气盛,就会向内传入于经。

二、说明外邪侵犯人体由表入里的传递途径和早期治疗的意义
1.外邪侵犯人体的传递途径
1)百病的发生,必先从皮毛开始,病邪中于皮毛,则腠理开,腠理开则病邪侵入络脉,留而不去,就向内传入于经脉,若再留而不去,就传入于腑,聚积于肠胃。
2)病邪开始侵犯皮毛时,使人恶寒而毫毛直起,腠理开泄;病邪侵入络脉,则络脉盛满,其色变异常;病邪侵入经脉,是由于经气虚而病邪乃得陷入;
3)病邪留连于于筋骨之间,若寒邪盛时则筋挛急骨节疼痛,热邪盛时则筋弛缓骨软无力,皮肉破坏,毛发枯槁。
2.早期治疗的意义
1)皮肤是络脉分属的部位,邪气侵入皮肤则腠理开泄,腠理开泄则病邪传入于络脉,络脉的邪气盛,则内注于经脉,经脉的邪气满盛则入舍于腑脏,所以说皮肤有十二经脉分属的部位,若不加治疗,邪气将内传于腑脏而生大病。
2)病邪侵入人体,先是由皮毛而入的传递规律,病邪尚浅未传里时,应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以防疾病深入发展,即所谓“不与而生大病也”

提问:
1.手足阳明经经脉的诊法是一样的,诊察它的上下分属部位所浮现的络脉,都是属于阳明的络。这个络脉位置在哪?怎么看各条经络各个部位的络脉?
2.络脉之色多青的,则病痛;多黑的则病痹;色黄赤的病属热;色白的病属寒;若五色皆见,则是寒热错杂的病;这个是讲阳明经的描述。是否十二条经的络脉疾病诊断都是如此判断?
3.少阴经为啥是络脉传入于经,再由经传入于骨。为啥这个是直接经脉直接传入骨?邪气难道在少阴经不会往外散,只会往内传?邪气传导不是皮肤到络脉再到经脉再到腑再到脏?不是统一的吗?除非治疗干预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0-23 20:09:18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十二 2025年9月28日星期日
今日总结:
一、人体皮肤
1.两大原则:
1)第一原则:
肺主皮毛,膀胱经主表,通过皮肤感染疾病,虚则受之。也就是说哪个部位不足哪个部位就自然会生病。至于十二皮部划分都是皮部治疗的枝节了。由于膀胱经是从大脑出发的唯一一条经络,所以皮肤问题皮下神经网归大脑直接管理
2)第二原则:
人体背部从头到脚为太阳经所主,人体前则从头面到脚为阳明经所主,人体两侧从头到腿为少阳经所主
2.皮部包含
头,头面,人体正面,人体侧面,头顶,手臂,阴部和腿脚的内侧, 脚底板
二、人体经络分布
1.概述
人体背部从头到脚为太阳经所主
人体前则从头面到脚为阳明经所主
人体两侧从头到腿为少阳经所主
头顶为厥阴经所主

2.手部
1)手臂尺侧和桡侧
大拇指桡侧,桡骨;小拇指尺侧,尺骨
2)手臂面
手臂手心一侧三条阴经,包括桡侧的肺经;中间的心包经;尺侧的心经
肺经走大手指,心包经走中指,心经走小手指内侧端
3)手背面
手背一侧,桡侧大肠经走食指;中间三焦经走无名指;尺侧小肠经走小手指外侧端
3.足部
1)足三阴经
足三阴经走腿内侧,肝经走中间,脾经走前内侧,肾经走后内侧;
肝经走大脚趾外侧端(小脚趾方向)脾经走大脚趾内侧端(向心一侧)肾经走足底
2)足三阳经
足三阳经,腿后侧为膀胱经,外侧为胆经,前侧为胃经。
膀胱经走小脚趾,胆经走足四趾,胃经走足二三趾
三、人体五色
1.青色最重,肝脏的本色,病在厥阴,最为严重
2.黑色很重,肾脏的本色,病在足少阴,十分严重
3.黄色,脾脏的本色,病在足太阴,亮黄轻暗黄重
4.红色,心脏的本色,病在手少阴,红润轻暗红重
5.白色,肺脏的本色,病在手太阴,亮白轻暗沉重


回答问题:
1.脚气可以根治吗?
答:可以手指脚趾掐按,配合整理问诊单吃药调理
2.那个小孩两个手臂上面的那个筋都鼓出来了,非常明显,跟什么有关?
答:有点气滞
3.手心这面手指上一些血管一些青色,紫色也是络脉不通畅?
答:胸部内寒的外像。外感内伤主要有六种病气: 风寒暑湿燥火。这六种病气都可以通过手指脚趾掐按而排出体外
4.手足阳明经经脉的诊法是一样的,诊察它的上下分属部位所浮现的络脉,都是属于阳明的络。这个络脉位置在哪?怎么看各条经络各个部位的络脉?
答:手指脚趾末端便是12正经的络脉的位置,手阳明在食指末端,足阳明在足二趾末端
5.少阴经为啥是络脉传入于经,再由经传入于骨。为啥这个是直接经脉直接传入骨?邪气难道在少阴经不会往外散,只会往内传?邪气传导不是皮肤到络脉再到经脉再到腑再到脏?不是统一的吗?除非治疗干预它?
答:病邪的走向不是固定的,它只是向身体虚弱的地方转移并留居,哪里正气足病邪进不去


@所有人 各位朋友,明日我们继续学习《黄帝内经.素问》第五十七篇 经络论篇
明日主要内容如下:
一、说明经脉之色是五脏之常色相应而不变的;对络脉之色的变与不变的道理,作了具体说明。因此诊察络脉色泽的变化,可以测知病情。
1.经脉
经脉的颜色经常不变,心主赤,肺主白,肝主青,脾主黄,肾主黑,这些都是与其所属经脉的常色相应的。
2.络脉
络脉没有常色,常随四时之气变化而变。阴络的颜色与其经脉相应,阳络的颜色则变化无常,它是随着四时的变化而变化的。寒气多时则气血运行迟滞,因而多出血青黑之色;热气多时则气血运行滑利,因而多出现黄赤的颜色。这都是正常的,是无病的表现。如果五色全部显露,那就是过寒过热所引起的变化。

提问:
1.经脉的颜色不变,心主赤,肺主白,肝主青,脾主黄,肾主黑,那这些是对应经脉的颜色吗?
2.络脉没有常色,手指和脚趾上属于络脉?那十个手指上的颜色都反映对应络脉的寒热情况吗?脚趾也是反应对应络脉的寒热情况是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0-23 20: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十三 2025年9月29日星期一
今日总结:
1.五色乃是五脏的本色,轻易不显现,一旦显现病就来了。五色以红润亮丽为健康之色,寒热之别,手足厥冷为寒,手足燥热湿热为热。手足一旦呈现五脏本色,尤其是青色黑色,健康基本无存了。
2.双掌呈现黄色,是肝的问题吗?
答:黄色分为明黄和暗黄,不单单是脾的问题,肝脏也有问题。黄的问题比较轻,说明正气还存在,所以湿热壅滞,如果是暗黄,那就严重了,说明体内积聚的湿邪影响了肝脏的功能。
3.晕车怎么有效预防?
答:内服藿香正气丸
@所有人 各位朋友,明日我们继续学习《黄帝内经.素问》第五十八篇 气穴论篇
明日主要内容如下:
一、介绍人体气穴所在部位,以及刺热病,诸水等应取的俞穴;并说明气穴与孙络,溪谷的关系和在病理与治疗方面的意义。
1.针刺举例:
背部与心胸互相牵引而痛,其治疗方法应取任脉的天突穴和督脉的中枢穴,以及上纪(胃脘部的中脘穴)和下纪(关元穴)
2.人体气穴所在部位
1)五脏各有井荣俞经合五俞,左右共五十穴;六腑各有井荣俞原经合六俞,左右共七十二穴;治热病的有五十九穴,治诸水病的有五十七穴。
2)头部有五行,每行五穴,共二十五穴;五脏在背部脊椎两旁各有一穴,共十穴;大椎上两旁各一穴,共二穴;瞳子髎,浮白左右共四穴;
3)环跳二穴,犊鼻二穴,听宮二穴,攒竹二穴,完骨二穴,风府一穴,枕骨二穴,上关二穴,大迎二穴,下关二穴,天柱二穴,上巨虚,下巨虚左右共四穴,颊车二穴,天突一穴,天府二穴,天牖二穴,扶突二穴,天窗二穴,肩井二穴,关元一穴,委阳二穴,肩贞二穴,瘖(yin)门一穴,神阙一穴,胸俞左右共十二穴,大杼(zhu)二穴,膺俞左右共十二穴,分肉二穴,交信,跗阳左右共四穴,照海,申脉左右共四穴。
3.刺热病,诸水等应取的俞穴
1)治诸水病的五十七穴,皆在诸经的分肉之间,治热病的五十九穴,皆在经气聚会之处
2)治寒热之俞穴,在两膝关节的外侧,为足少阳胆经的阳关左右共二穴。
3)大禁之穴是天府下五寸处的五里穴,以上凡三百六十五穴,都是针刺的部位。

4.气穴与孙络,溪谷
1)孙络与三百六十五穴相会以应一岁,若邪气客于孙络,溢注于络脉而不入经就会产生奇病,孙络是外通于皮毛,内通于经脉以通行营卫,若邪客之则营卫稽留,卫气外散,营血满溢,若卫气散尽,营血留滞,外则发热,内则少气,因此治疗时应迅速针刺用泻法,以通畅营卫,凡是见到有营卫稽留之处,即泻之,不必问其是否是穴会之处。
2)较大的肌肉与肌肉会合的部位叫谷;较小的肌肉与肌肉会合的部位叫溪。分肉之间,溪谷会合的部位,能通行营卫,会合宗气。
3)若邪气溢满,正气壅滞,则脉发热,肌肉败坏,营卫不能畅行,必将郁热腐肉成脓,内则销烁骨髓,外则可溃大肉,若邪留连于关节肌腠,必使髓液皆溃为脓,而使筋骨败坏。若寒邪所客,积留而不去,则营卫不能正常运行,以致筋脉肌肉蜷缩,肋肘不得伸展,内则发生骨痹,外则肌肤麻木不仁,这是不足的症候,乃由寒邪留连溪谷所致。
4)溪谷于三百六十五穴相会合,以应于一岁。若是邪在皮毛孙络的小痹,则邪气随脉往来无定,用微针即可治疗,方法与刺孙络是一样的。
5)孙络之脉是属经脉支别的,其血盛而当泻的,也是与三百六十五脉相同,若邪气侵入孙络,同样是传注于络脉,复注于十二脉络,那就不是单独十四络脉的范围了,若邪犯之从内解泻时,可取五脏之经,左右共十脉泻之。

提问:
1.气穴也就是人体的穴位是吗?
2.孙络与三百六十五穴相会以应一岁,是什么意思?
3.孙络中,凡是见到有营卫稽留之处,即泻之,不必问其是否是穴会之处。这个营卫稽留之处一般是怎么判断?有什么表证?
4.刺孙络和刺溪谷刺法一致,是指的都是在营卫稽留之处泻之是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0-23 20: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十四2025年9月30日星期二
回答问题:
1.养肾6号功效?以及如何吃?
答:养肾6-1有提升肝肾功能的作用,对体内多余有形垃圾有破除驱散代谢的作用。上火配升降散清实热,不上火可配合妇科内调散清虚火
2.气穴也就是人体的穴位是吗?
答:经络行气,血脉行血,这里说的气穴,就是人体上的穴位
3.孙络与三百六十五穴相会以应一岁,是什么意思?
答:人体365穴,对应天时,就如同肝胆属木应于春天,心小肠属火应于夏天,肺大肠属金应于秋天,肾膀胱属水应于冬季,脾胃属土应于四季

4.孙络中,凡是见到有营卫稽留之处,即泻之,不必问其是否是穴会之处。这个营卫稽留之处一般是怎么判断?有什么表证?
答:皮表营卫稽留,属于气滞血瘀,可直接刺血康复。比如局部疼痛瘙痒等
5.刺孙络和刺溪谷刺法一致,是指的都是在营卫稽留之处泻之是吗?
答:表达正确

@所有人 各位朋友,明日我们继续学习《黄帝内经.素问》第五十九篇 气府论篇
明日主要内容如下:
一、本篇内容主要是论述手,足三阳六腑经脉及任,督,冲三脉之气所发的俞穴。并谈到阴阳跷脉及手少阴,足厥阴经的个别俞穴
1.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脉气所发的有七十八个俞穴:
在眉头的陷中左右各有一穴,自眉头直上入发际,当发际正中。至前顶穴,有神庭、上星、囟会三穴;在项中的大筋两傍左右各有一穴;在风府穴的两傍左右各有一穴;侠脊自上而下至骶尾骨二十一节,其中十五个椎间左右各有一穴;五脏肺、心、肝、脾、肾的俞穴,左右各有一穴;六腑三焦、胆、胃、大小肠、膀胱的俞穴,左右各有一穴;自委中以下至足小趾傍左右各有井、荥、俞、原、经、合六穴。
2.足少阳胆经
         足少阳胆经脉气所发的有六十二穴:
头部:头两角上各有二穴;两目瞳孔直上的发际内各有五穴;两耳前角上各有一穴;两耳前角下各有一穴;两耳前的锐发下各有一穴;上关左右各一穴;两耳后的陷凹中各有一穴;下关左右各有一穴;两耳下牙车之后各有一穴;
缺盆左右各有一穴;腋下三寸胁下至胠左右各有一穴;髀枢中左右各一穴;
膝以下至足第四趾的小趾侧各有井、荥、俞、原、经、合六穴。
3.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脉气所发的有六十八穴:
额颅发际旁各有三穴;面鼽骨空各有一穴;大迎穴在下颌角前之骨空陷中,左右各有一穴;在结喉之旁的人迎,左右各有一穴;缺盆外的骨空陷中左右各有一穴;膺中的骨空间陷中左右各有一穴;侠鸠尾之外,乳下三寸,侠胃脘左右各有五穴;侠脐之傍各有三穴;脐下二寸左右各有三穴;气冲左右各一穴;在伏菟上左右各有一穴;        足三里以下到足中趾内间,左右各有八个俞穴;以上皆阳明所在部分的空穴。
4.手太阳小肠经
手太阳小肠经脉气所发的有三十六穴:
目内眦各有一穴;目外侧各有一穴;颧骨下各有一穴;耳廓上各有一穴;耳中珠子旁各有一穴;巨骨穴左右各一;曲腋上各有一穴;柱骨上陷中各有一穴;两天窗穴之上四寸各有一穴;肩解部各有一穴;肩解部之下三寸处各有一穴;肘部以下至小指端的爪甲根部各有井、荥、俞、原、经、合六穴。
5.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脉气所发的有二十二穴:
鼻孔的外侧各有一穴;项部左右各有一穴;大迎穴在下颌骨空间左右各有一穴;柱骨之会左右各有一穴;髃骨之会左右各有一穴;肘部以下至食指端的爪甲根部左右各有井、荥、俞、原、经、合六穴。
6.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阳三焦经脉气所发的有三十二穴:
颧骨下各有一穴;眉后各有一穴;耳前角上各有一穴;耳后完骨后下各有一穴;项中足太阳经之前各有一穴;侠扶突之外侧各有一穴;肩贞穴左右各一;在肩贞穴之下三寸分肉之间各有三穴;肘部以下至手无名指之端爪甲根部各有井荣俞原经合六穴。
7.督脉
督脉之经气所发的有二十八穴:
项中央有二穴;前发际向后中行有八穴;面部的中央从鼻至唇有三穴;自大椎以下至尻尾傍有十五穴。自大椎至尾骶骨共二十一节,这是脊椎穴位的计算方法。
8.任脉
任脉之经气所发的有二十八穴:
喉部中行有二穴;胸膺中行之骨陷中有六穴;自蔽骨至上脘是三寸,上脘至脐中是五寸,脐中至横骨是六寸半,计十四寸穴, 这是腹部取穴的方法。自曲骨向下至前后阴之间有会阴穴;两目之下各有一穴;下唇下有一穴;上齿缝有一穴。
9.冲脉
冲脉之经气所发的有二十二穴:
侠鸠尾傍开五分向下至脐一寸一穴,左右共十二穴;自脐傍开五分向下至横骨一寸一穴,左右共十穴。这是腹脉取穴的方法。
10.其他经络
足少阴肾经脉气所发的舌下有二穴;肝足厥阴在毛际中左右各有一穴;心手少阴经
左右各有一穴;阴骄阳跻左右有一穴;四肢手足赤白肉分,状如鱼际之处,是脉气所发的部位。以上凡三百六十五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0-23 20: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十五 2025年10月1日星期三
今日总结
1.小脚趾节制着足太阳膀胱经以及上边的穴位
2.足四趾节制着足少阳胆经以及上边的穴位
3.足二趾足三趾节制着足阳明胃经以及上边的穴位
4.小手指外侧节制着手太阳小肠经以及上边的穴位
5.无名指节制着手少阳三焦经以及上边的穴位
6.食指节制着手阳明大肠经以及上边的穴位
7.尾椎及其尖端节制着督脉以及上边的穴位
8.耻骨联合节制着任脉和冲脉以及上边的穴位
@所有人 各位朋友,明日我们继续学习《黄帝内经.素问》第六十篇 骨空论篇
明日主要内容如下:
一、风邪所致病证的针灸治疗穴位及取穴方法
1.风邪从外侵入人体,使人洒洒振寒,汗出头痛,身体酸痛怕冷,治疗时应取“风府穴”,以调和其阴阳气血,正气不足的就用补法,邪风有余的就用泻法。
2.若感受风邪较重而出现颈项疼痛,亦应针刺风府穴,风府在项部的第一椎上。
3.若感受风邪较重而出汗时,应当灸譩譆穴,譩譆穴在背部第六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处,用手按压此处令病人呼譩譆声,则譩譆处应手而动
4.病由于风邪则恶风,应刺眉头陷中的攒竹穴。失枕,可在肩上横骨间取穴治疗。
5.若脊背折痛,不能伸舒,可摇其手臂,灸下垂齐肘尖的脊中以治之。䏚络季胁牵引到少腹部疼痛而胀的,应刺譩譆穴。
6.腰痛不能转侧动摇,痛急则下引睾丸,可刺八髎穴与痛处之上,八髎穴在腰以下骶后孔中。取膝上外解骨缝之穴,应使膝微屈。若取脚心的穴,应采取跪的姿势。
二、任,冲,督三脉循行部位,病候和针灸治疗方法
1.任脉循行
任脉起于中极穴的下面,向上行到毛际处的曲骨穴入腹,循腹里上行到关元,直上到咽喉,再上行颐循面而入于目。
2.冲脉循行
冲脉起于气街穴,与肾足少阴经并行,侠脐左右向上行,到达胸中而散。
3.督脉循行
督脉起于少腹部以下的横骨中央,女子则内系于廷孔,廷孔就是尿道的外口,它分出的络脉,循着阴器会合于前后二阴之间的会阴部,再绕行到会阴部后面,别绕行臀部,至少阴经脉处,与太阳经中的络相合,足少阴之脉,经股内后廉上行,贯穿脊柱而连属于肾脏,又一别络则与足太阳经起于目内背,上行于额交于巅顶,入络于脑,还出分别下行至项,沿肩髀内,侠脊向下到达腰中,内入循膂联络于肾;若是男子,其督脉则循阴茎下至会阴,与女子相同;其从少腹直上的脉,贯穿肚脐中央,再上贯心入喉,上至颐环绕口唇,向上系于两目之下中央。
4.任脉发生病变的病候
任脉发生病变的症候,男子则在腹内结为脐疝,女子则有带下和癥瘕积聚。
5.冲脉发生病变的病候
冲脉发生病变的病候,则气逆上冲,腹内拘急疼痛。
6.督脉发生病变的病候
督脉发生病变的病候,则脊背强直而反张。
督脉发生的疾病,是气从少腹向上冲心而痛,不能大小便,这叫“冲疝”。若是在女子则为不孕、小便不利、痔病、遗尿、嗌干等证。凡是督脉发生的病就应该治督脉,可取横骨上的曲骨穴)若病重的可取肚脐下的阴交穴。
7.其他疾病治疗方法
若病气上逆而呼吸有声的,当治其喉部中央的天突穴,天突穴在两缺盆的中间。
若其气逆上冲于喉部的,当治其“渐”,即侠颐处的大迎穴。
膝蹇跛伸而不能屈的,应当治其“楗”,即股部足阳明经穴。
坐而膝关节疼痛的应当治其“杌”,即抉臀两旁骨缝活动处的环跳穴。
起立时膝关节痛牵引到骨缝时,当取膝关节的阳关穴治疗。
膝关节处痛,痛时牵引到踌趾的,应当取腘部委中穴治疗。
坐而膝关节痛如有物隐藏在内的,应当取腘上的承扶穴治疗。
膝关节疼痛不能伸屈的,应当取背部足太阳膀胱经腧穴治疗。
膝关节处痛连及骺骨象折断似的,应当取足阳明经相应俞穴治疗。
若是膝疼如与骺骨别离,应取足太阳和足少阴的荥穴治疗。
若膝胫痠软无力,不能较长时间的站立,应取足少阳络光明穴治疗,穴在足外踝上五寸。
三、治疗诸水病的俞穴
治疗诸水病的俞穴有五十七穴,尻以上有五行,每行五穴,计二十五穴;伏兔之上两行,每行五穴,又左右各一行,每行五穴,计四五二十穴;足内踝之上各一行,每行六穴,计十二穴,以上具五十七穴。
四、部分骨骼名称,病证和骨孔的部位以及灸寒热病的部位等
1.部分骨骼名称
膝两侧的辅骨以上,横骨以下的股骨叫楗;侠髋骨两侧关节活动的部位叫机;膝部关节活动分解处叫骸关;侠膝两侧的高骨与胫骨相连处叫连骸(hai);连骸下面的高骨叫辅骨,辅骨上面是腘窝,腘上关节活动处叫关,项上后头部的横骨叫枕骨

2.骨孔部位
1)髓空在脑后三分,颅骨边际锐骨下的风府,一空在新基下面的下颐,一空在项后复骨的下面,一空在脊椎骨上空,当风府穴上面的脑户。
2)脊骨下空在尻骨下面的长强处,有数空是在面部和鼻孔的两旁,或有空是在口下面,正当迎不两扇的大进,两肩髒的骨空,是在肩鹘的外侧。
3)臂骨之空是在前臂的外侧,去尺骨茎突之上四寸两骨空之间。
4)股骨上的骨空,在股骨的外侧上膝四寸。
5)骶骨的骨空是在辅骨上端的犊鼻腹际的骨空,是在腹部的阴毛中的动脉下面。
6)尻骨空是髀部后方相去四寸的八醪。
7)扁骨有渗灌血脉之纹理,而没有髓空,其渗腠理而代髓之功,全靠渗澹之纹理,所以无空
3.灸寒热病的部位
灸寒热病的方法:
1)先灸项部的大椎穴,根据病人的年龄决定应灸的壮数;
2)其次灸骶骨端的长强穴,也是以病人年龄作为应灸的壮数;
3)察其背部脏腑俞穴有陷凹处灸之;
4)举臂时肩上有陷凹的部位灸之;
5)两季胁间的京门穴灸之;
6)足外踝上绝骨之端阳辅穴灸之;
7)足小趾次趾间的侠溪穴灸之;
8)腨下陷凹处的承山穴灸之;
9)外踝后的昆仑穴灸之;
10)缺盆骨上按之坚硬如筋而疼痛处灸之;
11)膺中陷骨间的天突穴灸之;
12)手背腕上陷中的阳池穴灸之;
13)在脐下三寸处的关元穴灸之;
14)毛际动脉处的气冲穴灸之;
15)膝下三寸分肉之间的足三里穴负之;
16)足阳明足跗上的冲阳穴灸之;头顶上的百会穴灸之;
17)被犬咬伤的部位灸三壮,即按照治犬咬伤的方法灸之;以上灸寒热病的部位共二十九处。伤食发寒热的亦可施灸,若灸之不愈,应诊视其经脉所过阳邪之盛处,多刺其俞穴以泻之,同时还须内服药物以调之。

提问:
1.文中提到风邪不同情况刺不同穴位,是否有几种情况都有的?比如风邪较重颈项疼痛,以及出汗,以及恶风等?
2.任脉发生病变的症候,男子则在腹内结为脐疝,女子则有带下和癥瘕积聚,这个都是腹部内有硬块吗?具体怎么诊断?
3.任脉,督脉,冲脉不适都是腹部问题,具体怎么区分是哪条经脉问题?
4.灸寒热病除了前面两部提到具体部位及根据年龄确定灸多少壮,其他的一些部位艾灸是什么时候确定灸哪个穴位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0-23 20: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十六 2025年10月2日星期四
回答问题:
1.文中提到风邪不同情况刺不同穴位,是否有几种情况都有的?比如风邪较重颈项疼痛,以及出汗,以及恶风等?
答:外感风邪怕风畏寒汗出为太阳中风症,治疗以桂枝汤为中心。外感伴随里热的需要辨证治疗。重症可在脚后跟进针。风府穴进针要求比较高,点刺可以
2.任脉发生病变的症候,男子则在腹内结为脐疝,女子则有带下和癥瘕积聚,这个都是腹部内有硬块吗?具体怎么诊断?
答:疝气一般会伴随鼓包,癥瘕积聚相当于肿瘤,变大会按摸得到。摸脉脉象不流畅涩滞不舒。这些问题不仅仅是任脉的问题,核心在于循行在腹内的阳气亏虚,气滞血瘀或者寒湿凝聚所致。主要还是脑动能不足
3.任脉,督脉,冲脉不适都是腹部问题,具体怎么区分是哪条经脉问题?
答:任脉从身前为阴经之海,督脉走身后为阳经之海,冲脉出来连接十二经。任脉督脉冲脉都始于盆腔从会阴穴而出发。治疗只按六经走即可。不关注这三条经络
4.灸寒热病除了前面两部提到具体部位及根据年龄确定灸多少壮,其他的一些部位艾灸是什么时候确定灸哪个穴位呢?
答:艾灸虽然有着一定的治疗作用,但是过分透支气血。我不建议选用
5.缺血性心脏病的缘由?
答:缺血性心脏病源自肝脏功能的过度透支,比如饮食肥甘厚味比如嗜酒承欢性
欲透支身心过劳睡眠不足等等,中医讲木生火,肝脏过劳木不生火了,心脏本身
吃不饱饭自然生病。
@所有人 各位朋友,明日我们继续学习《黄帝内经.素问》第六十一篇 水热穴论篇
明日主要内容如下:
一、主要阐述风水的病因,病理,症状和治疗本病的五十七个俞穴和治疗热病的五十九个俞穴
1.风水
1)病因
诸水病源于肾和肺
肾居下焦属水,为阴中之阴,所以称为至阴之脏,水属阴,而主于骨,所以说至阴者,为主水之脏器,肺为太阴,司气化而通调水道,肾属少阴,主水而旺于冬,其脉从肾上贯肝鬲入肺中,故诸水病,其本在肾而标在肺,肺,肾皆可积水而成此病。
水肿的形成
肾居下焦,开窍于二阴,为胃之关,关闭不利,则水气停留,同类相从,就可产生水病。水气上下泛滥,留于皮肤,故成为水肿。浮肿的形成,是因水气积聚而成病。
2)病理
肾是阴脏,阴气向上蒸腾属于肾,因而化生水液,故以肾为至阴之脏。若其人逞勇而劳力过度则汗出于肾,若汗出适感风邪,汗孔闭塞,其汗液即不能向内入于脏腑,也不能向外透越皮肤,而停留在玄府,流行于皮肤之中,以致成为浮肿,此病之本是属于肾,又加感受了风邪,所以叫风水。所说的玄府就是汗孔。
3)治疗风水的五十七个俞穴
五十七俞穴如下:
肾所结络的俞穴有五十七个,是阴气积聚的部位,也是水气津液出入的地方。
尻骨以上有五行,每行有五个俞穴,计出二十五穴,是肾气所及的俞穴。
在股部的伏兔以上左右各有二行,每行有五个穴,这是肾气所通行的道路,也是足三阴经相交于足胫的路径。足内踝各有一行,每行六个俞穴,这是肾脉下行的部分,名之曰太冲。
水气稽留皮肤的原因:
水液泛滥之病,在下部则腹以下浮肿,在上部则呼吸喘急,不能平卧,这是标本俱病,因为肺病则喘呼,肾病则水肿,肺为上逆之水气所迫,故不能平卧,所以肺肾标本同病,以致水气相互输应,水气则稽留于皮肤之中。
2.热病
1)治疗热病的五十九个俞穴
头上五行,每行五穴,可以泻越诸阳经上逆的热邪。
大杼(zhu四声),中府,缺盆,风门,左右共八穴,可以清泻胸中的热邪
气冲,足三里,巨虚上廉,巨虚下廉,左右共八穴,可以泻胃中的热。
云门,肩颙(yong二声),委中,横骨,左右共八穴,可以泻四肢的热。
五脏俞之旁有五穴,左右共十穴,可以泻五脏的热邪。
二、对春夏秋冬四季取穴不同的意义,也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
1.春天
春天针刺时取络脉分肉
春天木气开始主时,人的肝气开始生发,肝气之性急,其病邪为风气急疾,人的经脉则深伏于内,风气始发,其气尚微,不能深入经脉,所以治疗时需要浅刺,应取络脉分肉之间
2.夏天
夏天针刺时取盛经分腠
夏天是火气开始主时,人的心气开始盛长,脉瘦气弱,而阳气流溢,其热向外熏蒸于分腠之间,向内则入于经脉,所以应取盛经分腠,针刺时只透过皮肤,而病即可衰去,这是因为邪居于表浅部位的缘故。这里说的盛经,指的是阳经的经脉。
3.秋天
秋天针刺取经俞
秋季是金气开始主时,人的肺气即将收敛肃杀,乃金旺火衰之时,阳气开始进入在经脉的合穴,阴气初生,寒湿之气开始犯人,但阴气尚未太盛,还不能深入,所以去俞穴以泻阴邪,取合穴以虚阳邪。因为阳气实初衰,所以应取合穴。
4.冬天
冬天针刺时取井荣
冬季是水气开始主时,人的肾气开始闭藏,阳气已经衰少,少阴之气是坚盛的,而太阳之气则沉伏于里,其阳脉亦随之而去,所以取井穴,以降阴气之上逆,取荣穴以补阳气之不足。因此,冬季刺井穴,荣穴,春天就不患鼻塞和鼻出血的疾病。就是其中的道理。
提问:
1.诸水病都是肾和肺的疾病是吗?与脾无关吗?脾不是主运化
2.所以劳汗当风就会把水邪和风邪留在身体是吗?劳力过度则汗出于肾,意思是过度劳力就是使用肾的气血,所以汗出自肾吗?
3.尻骨是骨盆吗?
4.人伤于寒邪而发生热病,是因为寒邪极盛,而阳气郁遏就会发热。这句话如何理解,寒邪盛,阳气被遏制,难道不是应该更寒?
5.络脉分肉就是络脉肌肉之间是吗?盛经分腠是指阳经哪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0-23 20: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十七 2025年10月3日星期五
回答问题:
1.诸水病都是肾和肺的疾病是吗?与脾无关吗?脾不是主运化
    答:水肿病分阳水和阴水,阳水主要是体内郁热水肿,多跟风邪有关,风邪伤真阳导致水邪凝聚,一般可解表利水,比如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阴肿多跟肾阳虚衰有关系,可用五苓散治疗,重症真武汤可用
阴阳俱衰引发的水肿可用养肾6-1恢复肾气
阴水与肝脾肾有关,阳水与心肺脑有关
2.所以劳汗当风就会把水邪和风邪留在身体是吗?劳力过度则汗出于肾,意思是过度劳力就是使用肾的气血,所以汗出自肾吗?
答:过劳的人气血内耗严重,气血透支严重过后会惊动肾气,肾精气化内耗,这个时候的汗归虚劳,需要进补。比如归脾汤八珍汤等。气阴双补
3.尻骨是骨盆吗?
答:尻骨是指骶尾椎,不是骨盆
4.人伤于寒邪而发生热病,是因为寒邪极盛,而阳气郁遏就会发热。这句话如何理解,寒邪盛,阳气被遏制,难道不是应该更寒?
答:寒邪侵袭人体首先会封锁卫阳,如果进入人体会封锁体内新陈代谢的通道,这个时候会形成垃圾热
5.络脉分肉就是络脉肌肉之间是吗?盛经分腠是指阳经哪里?
答:指体表的一些穴位
@所有人 各位朋友,明日我们继续学习《黄帝内经.素问》第六十二篇 调经论篇
明日主要内容如下:
一、神,气,血,形,志有余不足的临床表现及治法
1.人体概述
人有精气津液,是指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节,而发生百变,但百变的发生,都有虚实。五脏之心主藏神,肺主藏气,肝主藏血,脾主藏肉,肾主藏志,由五脏所藏之神,气,血,肉,志,组成了人的形体。但必须保持志意通达,内与骨髓联系,始能使身形与五脏相互为用。五脏相互联系的道路,都是出于经脉,通过经脉以运行血气,人若血气不和,就会变化而发生各种疾病,所以必须保持经脉通畅,不失其常。
2.神有余和不足
1)神有余
神有余的则喜笑不止
神有余的应刺其小络,使之出血,但不要向里深推其针,不要刺中大经,神气自会平复。
2)神不足
神不足的则悲哀
神不足的其络必虚,应在其虚络处,先用手按摩,使气血实于虚络,再以针刺之,以疏利其气血,但不要使之出血,也不要使气外泄,以通其经,神气就可以平复。
3)神之微
若在气血没有相并,五脏安定之时,有邪气侵袭,则邪气仅客于形体之肤表,病人觉得寒栗起于毫毛,尚未侵入经络,乃属神病之微邪,所以叫“神之微”
刺微邪,需要按摩时间要久一些,针刺时不要向里深推,使气移于不足之处,神气就可以平复。
3.气有余和不足
1)气有余
气有余的则喘咳气上逆
气有余的应当泻其经隧,但不要伤其经脉,不要使之出血,不要使其气泄
2)气不足
气不足的则呼吸虽然通利,但气息短少
气不足的则应补其经隧,不要使其出气。
3)白气微泄
若在气血没有相并,五脏安定之时,有邪气侵袭,则邪气仅客于皮肤,而发生皮肤微病,使肺气微泄,病属肺气微虚,所以叫“白气微泄”
刺微邪,先用手按摩,时间要久一点,然后拿出针来给病人看,并说“我要深刺”,但在刺时却刺之甚浅,这样可以使其精气深伏于内,邪气散乱于外,而无所留,邪气从腠理外泄,则真气通达,恢复正常
4.血有余和不足
1)血有余
血有余则发怒
血有余的应泻其血盛的经脉,以出其血
2)血不足
血不足则恐惧
血不足的应察其经脉之虚者补之,刺中其经脉后,久留而观察之,气至而脉搏转大时,即迅速出针,但不要使其出血。
3)刺留血
刺留血时,诊察其血络有留血的,刺出其血,使恶血使不得入于经脉,而形成其他疾病。

5.形有余和不足
1)形有余
形有余则腹胀满,大小便不利
形有余当泻足阳明的经脉,使邪气从内外泻
2)形不足
形不足的则四肢不能运动
形不足的应当补足阳明的络脉,使气血得以内聚
3)微风
在气血没有相并,五脏安定之时,有邪气侵袭,则邪气仅客于肌肉,使肌肉有蠕动的感觉,这叫做“微风”
刺微风,应当刺其分肉之间,不要刺中经脉,也不要伤及络脉,使卫气得以恢复,则邪气就可以消散。


6.志有余和不足
1)志有余
志有余的则腹胀飧泄
            志有余的应泻然谷下筋以出其血
2)志不足
志不足的则足厥冷
志不足的则应补复溜穴
3)气血尚未相并,邪气客居于骨
此时应当在骨节有鼓动感时,立即刺治,但不要中其经脉,邪气去尽便会立虚

二、论述气血相并,风雨寒湿中人,喜怒不节,阴阳偏盛偏衰等因素致使脏腑经络发生的虚实变化,及针刺补泻手法
1.虚实发生
虚实的发生,是由于气血之相并,气为阳,血为阴,气血相并,则必有偏胜,使阴阳失去协调而有所偏倾,致气乱于内,血逆于经,血气各离其所,便形成一虚一实的现象。
2.虚实具体表现
血和气都是喜温暖而恶寒冷,因为寒冷则气血凝滞而流行不畅。温暖则可使涩滞的气血消散流行。所以气所并之处则血少而为血虚,血所并之处则气少而为气虚。
有的就是实,无的就是虚,所以气并之处则血少,为气实血虚,血并之处则气少,为血实气虚,血和气各离其所不能相济而为虚,人身络脉和孙络的气血均输注于经脉,如果血和气相并,就成为实了。

3.邪气发生
凡邪气的发生,或使人病生于阳,或使人病生于阴,病生于阳经在表的,都是感受了风雨寒暑邪气的侵袭;病生于阴经在里的,都是由于饮食不节,起居不时,阴阳失调,喜怒无常所致。
4.风雨和寒湿之邪
1)风雨之邪
风雨之邪伤人,是先侵入皮肤,由皮肤而传入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注于大经脉,由于血气与邪气并聚于分肉腠理之间,其脉必坚实而大,所以叫做实证。实证的受邪部位,其表面多坚实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
2)寒湿之邪
寒湿之邪伤人,使人皮肤收缩,肌肉坚紧,营血滞涩,卫气离去,所以叫做虚证。虚证多件皮肤皱褶,卫气不足,营血涩滞等,按摩可以致气,使气足则能温煦营血,故按摩则卫气充实,营血畅行,便觉得爽快而不疼痛了
5.阴分所发生的实证和虚证
1)阴分发生的实证
人若喜怒不加节制,则使阴气上逆,阴气逆于上则必虚于下,阴虚者阳必凑之,所以叫实证
2)阴分所发生的虚证
人若过度喜乐而气易下,过度悲哀则气易消散,气消散则血行迟缓,因而脉道空虚,若再吃寒凉饮食,寒气伤动了脏气,致阳气伤血行滞涩而气耗,所以叫做虚证
6.阴阳偏胜
1)阴阳偏胜导致身体寒热变化
诸阳之气,均承受于上焦,以温煦皮肤分肉之间,现寒气侵袭于外,使上焦不能宣通,阳气不能充分外达以温煦皮肤分肉,如此则寒气独留于肌表,因而发生恶寒战栗。
2)阴虚生内热
过度劳倦则伤脾,脾虚不能运化,必形气衰少,也不能转输水谷的精微,这样上焦即不能宣发五谷气味,下脘也不能受水谷之津,胃气郁而生热,热气上熏于胸中,因而发生内热
3)阳盛则生外热
若上焦不通利,可使皮肤致密,腠理闭塞汗孔不通,如此则卫气不得发泄散越,郁而发热,所以发生外热。
4)阴盛则生内寒
若寒厥之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寒气不泻,则阳气必受耗伤,阳气耗伤,则寒气独留,寒性凝滞,寒气独留,则致营血滞涩,脉行不畅,脉搏必见盛大而涩,所以成为内寒。

三、强调了针刺治疗时,应结合病人的体质,四时气候,病变所在以及病情虚实等方面,采用相应的刺法,以调治其经脉
1.阴阳相并,气血相并刺法
刺治其卫,同事根据病人形体肥瘦高矮,四时气候的寒热温凉,决定针刺次数的多少,取穴部位的高下。
2.血气和邪气已并,刺法
1)泻实
泻实证时,应在气盛的时候进针,即在病人吸气时进针,使针与气同时入内,刺其俞穴是开邪出之路,而通利其门户,并在病人呼气时出针,使针与邪气同时外出,这样可以使精气不伤,邪气亦得以外泄,在针刺时还要使针孔不要闭塞,以排泄邪气,应摇大其针孔,而通利其道路,叫大泻。出针时先以左手轻轻切按针孔周围,以散其正气,然后出针,这样亢盛的邪气就可穷尽。
2)补虚
以手持针,不要立即刺入,先安定其神气,待病人呼气时进针,即气出针入,针刺入后不要动摇,使针孔周围紧密与针体连接,使精气无缝隙外泄,当气至而针下实时,迅速出针,但要在病人吸气时出针,气入针出,使针下所致的热气不能内还,出针后立即按闭针孔使邪气消散,精气得以保存,针刺候气时,耐心等待。
3.五脏六腑和虚实表里关系
五脏和六腑,本有其表里关系,经络和肢节,各有其所发生的虚证和实证,应根据其病变所在,随其病情的虚实变化,给予适当的调治。如病在脉,可以调治其血;病在血,可以调治其络脉;病在气分,可以调治其卫气;病在肌肉,可以调治其分肉;病在筋,可以调治其筋;病在骨,可以调治其骨。病在筋,亦可用燔针劫刺其病之下,及其筋脉挛急之处;病在骨,亦可用悴针和药熨法治之;病不知疼痛,以刺阳骄阴跻二脉为好;身有疼痛,而九候之脉没有病象,则用缪刺法治之;如果疼痛在左侧,而右脉有病象,则用巨刺法治之。总之,必须详审地诊察九候的脉象,根据病情,运用针刺进行调治,只有这样,针刺的技术才算完备。

提问:
1.为啥神有余是喜笑不止,神不足是悲哀?神有余难道不是七情俱全?
2.神之微和白气微泄如何理解其治法?
3.血有余就是血盛是吗?那除了愤怒还有其他什么表现?
4.血不足是恐惧,那么血虚就会容易产生恐惧的感觉?还有哪些身体不适会产生恐惧的感觉?
5.如何理解血和气相并的虚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0-23 20: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十八 2025年10月4日星期六
回答问题:
1.为啥神有余是喜笑不止,神不足是悲哀?神有余难道不是七情俱全?
答:精气神俱足,是人健康的标志,精化气气养神。神有余说明精气神失衡,阳大于阴,人则过喜
神不足时说明阴大于阳,人会出现悲伤
2.神之微和白气微泄如何理解其治法?
答:神之微,白气微泄。意思就是阴阳调畅气血充足之下的外感证,好多时候很容易康复。浅刺体表即可康复
3.血有余就是血盛是吗?那除了愤怒还有其他什么表现?
答:肝主藏血,血有余首先就是肝脏胀满,肝胀则怒。除了愤怒,还会出现烦躁燥狂等异常
4.血不足是恐惧,那么血虚就会容易产生恐惧的感觉?还有哪些身体不适会产生恐惧的感觉?
答:血不足则肾阴亏虚,肾不足则容易惊恐
5.如何理解血和气相并的虚实?又失眠又乏力是什么?
答:气血一家,气为血化生而来,血为气和成而来。气足血虚之时,阳大于阴,则容易失眠,气虚血足之时则容易乏力。
血有余跟血液充足是两个概念。血有余是相对于气来说的,血多气少,说明髓脑的气化功能出了问题,血气失调
又失眠又乏力,属于气血亏虚严重
@所有人 各位朋友,明日我们继续学习《黄帝内经.素问》第六十三篇 缪刺论篇
明日主要内容如下:
一、说明缪刺与巨刺二者的异同
1.缪刺和巨刺
邪气侵犯到经脉,左侧邪气盛则右侧发病,右侧邪气盛则左侧发病,但是也有左右互相转移的,左侧疼痛还没有停止,而右侧的脉又开始发病,这样的病必须用巨刺治疗,刺中其经脉,而不是刺中络脉。
2.二者异同
巨刺治疗时刺中经脉。而缪刺则使刺中络脉。
二、分别介绍各经络脉病和针刺治疗的方法
1.足少阴肾经
1)邪气侵犯足少阴肾经的络脉,使人突然发生心痛腹胀,胸胁支撑胀满,如果病人平时没有积聚。
可刺然谷穴出血,刺后约当吃一顿饭的时间,病就可以痊愈;
如病不愈,就要左病刺右,右病刺左的方法。如果是新发的病,五天就可以痊愈。

2)邪气侵入足少阴肾经的络脉,使人咽痛,不能进食,常常无故发怒,气上冲膈上,应取足下中央涌泉穴,各刺三次,左右凡六次,病可立即痊愈。用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方法。
嗌肿胀痛,不能咽下和有时不能吐出唾液的,应用缪刺法,取足少阴的然谷穴,出血可立即痊愈。用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方法。
2.手少阳三焦经
1)邪气侵犯手少阳三焦经的络脉,使人发生喉痛痹塞,舌卷,口干心烦,臂外侧疼痛,手不能上举到头部
应刺手无名指的关冲穴,各刺一次,身体强壮的可以立刻痊愈,老年人稍等片刻即可痊愈。用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方法,这是指新得的病,几天的时间就可恢复正常。
3.足厥阴肝经
1)邪气侵犯足厥阴肝经的络脉,使人突然发生疝气痛
应刺大敦穴,各刺一次,男子可立即痊愈,女子稍等片刻也就好了。用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方法。
4.足太阳膀胱经
1)邪气侵犯足太阳膀胱经的络脉,使人头项及肩部疼痛
应刺足小指的至阴穴,各刺一次,病可立即痊愈
如不愈,可再刺外踝下的京门穴三次,用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方法。约当吃一顿饭的时间病可痊愈

2)邪气侵入足太阳膀胱经的络脉,使人背部拘急,牵引到胁部疼痛,向内并牵引到心痛,刺时从项部开始沿脊椎两旁,迅速按压,病人感到压痛的部位,针刺三次,病可立即痊愈。
5.手阳明大肠经
1)邪气侵犯手阳明大肠经的络脉,使人胸中气满,喘息而两胁肋支满,胸中发热
应刺食指内侧商阳穴,各刺一次。用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方法。约当吃一顿饭的时间病就可以痊愈

2)邪气侵入手阳明大肠经的络脉,使人耳聋,有时能听到声音,有时听不到声音
取手食指上的商阳穴,各刺一次,可立即听到声音。
如病不愈,再刺手中指爪甲的中冲穴,可立即听到声音。如果完全失去听力,是络气已绝,就不可用针刺治疗。若耳鸣如风声,也可采用上述刺法治疗。用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方法。
6.邪气侵入掌臂
1)邪气侵入掌臂之间,使其关节不能屈曲,应刺其腕踝之后,先以手指按之,于压痛之处针刺,针刺的次数以月亮圆缺为依据,每月初一以后至十五,月亮日渐向圆,第一天是一刺,第二天是二刺,至十五日是十五刺,下半月自十六日逐日减少一刺,所以十六日是十四刺。
7.足部阳跷之脉
1)邪气侵入足部阳跷之脉,使人眼痛从眼内角开始
应刺足外踝的申脉穴各二次,用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刺法,约当走十里路的时间即可痊愈。
8.人堕坠跌伤
1)若人由于堕坠跌伤,致瘀血停留于体内,使人腹中胀满,大,小便不通
治疗时应先服通便逐瘀之药,这是由于堕坠上伤了足厥阴肝经之脉,下伤了足少阴肾经之络。可刺足内踝之下然谷穴之前的血脉出血,并刺足背上动脉的太冲穴。
如果刺不愈,可再刺足大趾上三毛处的大敦穴,各刺一次,见血之后病即痊愈。用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方法。若善悲善惊郁郁不乐,其刺治的方法则与上述者同
9.痹症疼痛往来游走无定处
1)在分肉间随其疼痛所在进行针刺,以月亮的圆缺决定针刺的次数,针刺时,还要根据邪气的盛衰,症状的轻重,以确定针刺的次数。若超过了应刺的日数,会使人正气脱失,若达不到应刺的日数,则病气不能泻除。用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方法。,病愈即停止针刺。
10.足阳明胃经
1)邪气侵入足阳明胃经的络脉,使人鼻塞出血和上齿感到寒冷,应刺足大指的厉兑穴,各刺一次。用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方法。
11.足少阳胆经
1)邪气侵入足少阳胆经的络脉,使人胁痛而不得呼吸,咳嗽汗出
应刺足小指的窍阴穴,各刺一次,不得呼吸的症状可立即痊愈,汗出可以立即止     住,有咳嗽症状时,要保持衣服饮食的温暖,一天就可以痊愈。用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方法。病可立愈。如果不愈,可再按上法进行针刺。

2)邪气侵入足少阳胆经的络脉,使人环跳穴处长期疼痛,股部不能抬举,应用毫针刺髀枢中的环跳穴,如系寒邪所致,留针的时间应长一些,根据月亮圆缺来决定针刺的次数,刺后病可立即痊愈。

12.足太阴脾经
1)邪气侵入足太阴脾经的络脉,使人腰痛,牵引到少腹部和季胁指下,并且不能仰身呼吸
应刺尻部骨缝中挟脊两旁肌肉上的下髎穴,根据月亮圆缺决定针刺针数。
13.概述

三、介绍邪客于五脏之间和邪客于五络所发生的病证与治法。指出对经,络和皮部血络的诊察和刺治原则
1.邪客五脏之间
凡各经有病的,应当刺其经,如果经脉所过之处不病,而病在络脉部位的,就应当缪刺法。
1)耳聋,可刺手阳明经的商阳穴。如果不愈,可刺其经脉通过耳前的听会穴。齿龋痛,可刺手阳明经的商阳等穴,其痛可立止。如果不愈,再刺齿中的经脉,可以立即痊愈。
2)邪气侵入五脏之间,其发生的病,为络脉牵引作痛,时痛时止,应视其有瘀血的络脉,刺之出血,隔一天针一次。如针一次不愈时,刺五次即可痊愈。
3)手阳明的病邪,若交错传入足阳明经而牵引至上齿的时候,使人齿唇发生冷痛,应视其手背上有瘀血的络脉,刺其出血,然后刺足阳明经的厉兑穴一次,手大指刺指爪甲的商阳穴各一次,病可立即痊愈。用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方法。
2.邪客五络
1)邪气侵入手少阴,足少阴,手太阴,足太阴与足阳明的络脉,这五经的络脉都会于两耳中,向上络于左耳上额角,若这五条络脉的脉气全部衰竭,就会使人全身的经脉虽然背动,但形体却无知觉,其状像死尸一样,这种现象也称为“尸厥”
2)应刺足太阴脾经在足大指内侧隐白穴,再刺足少阴肾经在足心的涌泉穴,再刺足阳明胃经的厉兑穴,再刺少商穴,再刺中冲穴,时神门穴各一次,病可立即痊愈。如病不愈,可用竹管吹其两耳,将病人左侧头角处的头发剃下约一方寸,烧纸成末,用好酒一杯冲服。如病人不能饮时,可灌入口中,病可痊愈。

3.经,络,皮部的诊察和刺治
1)针刺治病的方法,必先诊察其经脉,循经切按,详细辨明其属虚属实,然后进行调治,若经脉不调的,就用巨刺法刺其经穴;如果身体疼痛而病不在经的,是经脉不调的,就用巨刺法刺其经穴;
2)如果身体疼痛而病不在经的,是邪在络脉,应当用缪刺法;并且要看皮肤的络脉有无瘀血,若络有瘀血,则尽刺之,以其出血,这就是所谓谬刺的大法。

提问:
1.此处邪气侵入足少阴肾经的表现,心痛腹胀和胸胁支撑胀满,如何知道属于此类对症?很多疾病都有这些症状
2.如何判断邪气侵入的是哪条络脉?
3.是不是疼痛在经就用巨刺法,疼痛在络就用缪刺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0-23 20: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十九 2025年10月5日星期日
回答问题:
1.此处邪气侵入足少阴肾经的表现,心痛腹胀和胸胁支撑胀满,如何知道属于此类对症?很多疾病都有这些症状
答:先搞明白巨刺和缪刺,巨刺是刺大的经,缪刺是刺小的络。针刺治疗其实就是导气疗法,导引体内正气走出来驱散病邪
书中提到针刺少商可以驱散肺经上的病气;针刺商阳可以驱散大肠经上的病气;
针刺中冲可以驱散心包经上的病气;针刺关冲穴可以驱散三焦经上的病气;
针刺少冲穴可以驱散心经上的病气;针刺少泽穴可以驱散小肠经上的病气;
针刺隐白穴可以驱散脾经上的病气;针刺大敦穴可以驱散肝经上的病气;
针刺厉兑穴可以驱散胃经上的病气;针刺足窍阴穴可以驱散胆经上的病气;
针刺至阴穴可以驱散膀胱经上的病气;针刺涌泉穴可以驱散肾经上的病气;
上边十二穴针刺属于泻法,实热证方能使用。如果遇上虚寒证则需要使用升阳补气的方法。比如病入少阴而胸腹胁胀满则不宜直泄而需要辨证治疗。这类问题在我们治疗,不需要分经,直接手指脚趾掐按就非常好,把体内阳气拉出来,病邪直接消散。
2.如何判断邪气侵入的是哪条络脉?
答:如何判断疾病进入哪一经,这个需要认真学习<伤寒杂病论>,比如有头晕口苦恶心的症状一般病在少阳经。将来我们有可能也会学到<伤寒杂病论>,这是后话。我们先学习<黄帝内经>,慢慢领悟。

3.是不是疼痛在经就用巨刺法,疼痛在络就用缪刺法?
答:不管疼痛在经在络还是在脏在腑,我们统一使用手指脚趾掐按来解决就非常好,当然我们认识了脏腑经络之后,目标就更加明确了。比如肩痛肩颈包括后上背部疼痛我们直接小手指无名指掐按,左侧痛掐右侧手指。比如肩前痛则重点掐按大手指和食指中指,疏散痛点就非常好。左病治右,右病治左,分而治之



@所有人 各位朋友,明日我们继续学习《黄帝内经.素问》第六十四篇 刺逆从论篇
明日主要内容如下:
一、说明六经之气有余,不足和脉象滑、涩所呈现的不同病证。
1.厥阴之气
厥阴之气有余,则病发为阴痹;不足则病发为热痹。
脉若见滑象则病狐疝风,脉若见涩象则病少腹中有积气。
2.少阴之气
少阴之气有余,则病发为皮痹和瘾疹;不足则病发为肺痹。
脉若见滑象则病肺风疝;脉若见涩象则病积聚和尿血。
3.太阴之气
太阴之气有余,则病发为肉痹和寒中;不足则病发为脾痹。
脉若见滑象则病脾风疝;脉若见涩象则病积聚和心腹时时胀满。
4.阳明之气
阳明之气有余,则病发为脉痹和时时发热;不足则病发为心痹。
脉若见滑象则病心风疝;脉若见涩象,则病积聚和时常发惊。
5.太阳之气
太阳之气有余,则病发为骨痹和身体沉重;不足则病发为肾痹。
脉若见滑象则病肾风疝;脉若见涩象,则病积聚和常发生巅顶部疾病。
6.少阳之气
少阳之气有余,则病发为筋痹和胁部胀满;不足则病发为肝痹。
脉若见滑象则病肝风疝;脉若见涩象则病积聚和时时筋脉拘急目痛。
二、论述人气与四时变化的关系。
1.概述
春天的人气在经脉,夏天的人气在孙络,长夏的人气在肌肉,秋天的人气在皮肤,冬天的人气在骨髓中
2.四季人气的变化
春季,天之阳气开始开发,地之阴气开始发泄,天气由寒变暖,冰冻消溶,河水流行,经脉畅通,所以人气在经脉。
夏季,人体气血旺盛,经满气溢,气血流溢,入于孙络,皮肤得以充实润泽。
长夏,人体经脉络脉的气血都很充盛,内溢充润于肌肉之中。
秋季,天气开始收杀,人的腠理闭塞,皮肤收引缩急。
冬季,是闭藏之月,人的气血收敛于内,而着于骨髓,通于五脏。所以六淫之邪常随四时气血的不同变化而侵入人体,至于它的变化,则不能以常法来度量。然而必须根据四时经气的变化进行治疗,以祛除邪气,邪气被除,人体才不会产生乱气。

三、阐明逆四时而刺产生乱气的症状和刺中五脏的死期与病候。
1.逆四时而刺
春季若误刺络脉,则血气向外溢散,使人感到少气;春季误伤肌肉,则气血的循环就会发生逆转,使人气上逆;春季若误刺筋骨,则血气留着于内,使人腹部胀
满。
夏季若误刺经脉,血气就会竭绝,使人解休;夏季若误刺肌肉,则血气虚于内,使人易于恐惧;夏季若误刺筋骨,则血气上逆,使人易怒。
若秋季误刺经脉,则血气上逆,使人健忘;秋季若误刺络脉,则气不能向外循行,使人嗜卧不想活动;秋季若误刺筋骨,则气血散乱于内,使人恶寒战栗。
冬季若误刺经脉,则气血脱夺,使人目视不明;冬季若误刺络脉,则气由内向外泄越,使人发病为大痹;冬季若误刺肌肉,则阳气竭绝,使人健忘。
凡是逆于四时之气的针刺,都可使气血逆乱而生大病,所以必须遵循四时之气的变化规律进行针刺,反之,则使人气血紊乱相淫为病。因此针刺如果不懂得四时经气的所在部位,疾病发生的原因,以从为逆,则使在内的正气逆乱,邪气与精气相迫而生大病,所以在针刺治疗时必须审察三部九候之脉,从而做出正确的诊断,给予适当针刺治疗,方可使正气不乱,精气不致损耗而发生逆转
2.刺中五脏的死期与病候
    针刺如果误中了五脏,人就会死亡,       
若误刺中心一天内死亡,其变动的症状是噫气。
若误刺中肝五天内死亡,其变动的症状是多语。
若误刺中肺三天内死亡,其变动的症状是咳嗽。
若误刺中肾六天内死亡,其变动的症状是打喷嚏和呵欠。
若误刺中脾十天内死亡,其变动的症状如吞咽之状。
针刺时若刺伤人的五脏必然导致死亡,根据五脏变动所发生的证候,可知刺伤何脏,而预测其死亡的日期。

提问:
1.阴痹是什么?热痹是什么?狐疝风?积气是什么?
2.皮痹和瘾疹?肺痹是什么?肺风疝?积聚和积气的区别?肺风疝是什么?
3.肉痹和寒中,脾痹,脾风疝是什么?
4.脉痹,心痹,心风疝是什么?
5.骨痹,肾痹,肾风疝,巅顶部疾病是什么?
6.筋痹,肝痹,肝风疝是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0-23 20: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十 2025年10月6日星期一
回答问题:
1.阴痹是什么?热痹是什么?狐疝风?积气是什么?
答:阴痹和阳痹都属于因病邪侵袭或者滞留体内而引发的一般局部或者全身气血瘀滞,或者疼痛或者乏力或者呼吸不顺或者食欲性欲减退或者水肿或者眩晕等等一些身体不适状态
阴痹表现脉象沉弱,畏寒怕冷,全身或者局部疼痛,身体困倦乏力胸闷水肿等症状。阳痹表现脉象洪盛湿热困阻全身乏力头疼等不适症状。这些问题我们经常遇到,比如外感颈项疼痛,畏寒怕冷,就属于外感风寒所引发的一组痹症
狐疝风属于腹股沟疝气,源于肝脑功能不足或者缺失,时大时小时重时轻
积气属于人体气机阻滞,多伴随疼痛胸股胀两胁胀等等
2.皮痹和瘾疹?肺痹是什么?肺风疝?积聚和积气的区别?肺风疝是什么?
答:皮痹属于肌肤由于外感或者内伤引发的肌肤疼痛瘙痒无汗等气血阻滞等问题
隐疹属于皮肤疹子隐于皮下发不出来,属于肺气虚
肺痹属于由于外感或者内伤引发的胸闷胸胀咳喘呼吸不利等一组症状
肺风疝属于胸胀胸闷咳逆气喘时重时轻
积聚属于气滞血瘀有形之邪,积气属于气机阻滞无形之邪

3.肉痹和寒中,脾痹,脾风疝是什么?
答:肉痹属于外感或者内伤引发的肌肉酸痛,重者就是疔疮或者肌肉瘤
脾痹属于脾胃气机阻滞引发的腹胀消化不良饮食下降肌肉消减的一组症状
脾风疝属于脾痹症状时重时轻
4.脉痹,心痹,心风疝是什么?
答:心痹属于心阳痹阻胸痛彻背背痛彻心的一组症状。
心风疝见于胸痛胸闷气机阻滞,而未见瘀血
5.骨痹,肾痹,肾风疝,巅顶部疾病是什么?
答:肾痹主要表现为水肿呼吸喘促全身乏力精力不济举步为艰的一组症状
肾风疝属于肾痹症状时重时轻
骨痹属于骨关节肿痛行动不便的一类问题
6.筋痹,肝痹,肝风疝是什么?
答:肝痹,肝气郁结气滞血瘀经络拘紧曲伸困难,全身疼痛,心肺肾脾功能集体大幅度下降,所有重度疾病,都属于肝痹
肝痹会导致髓脑供血不足,全身阳气气化少源,阳气空虚全身代谢受阻
肝风疝属于肝血亏虚肝阳上亢,头晕耳鸣,身体拘紧四肢抽搐等一系列问题

@所有人 各位朋友,明日我们继续学习《黄帝内经.素问》第六十五篇 标本病传论篇
明日主要内容如下:
一、根据疾病的标本缓急进行针刺的方法。
1.针刺概述
针刺之道,必须辨明疾病属阴属阳,何病在前,何病在后,相互照应,并根据病情变化,或者逆治,或者从治,恰当的施治,或先治标,或先治本,根据病情互相移易,所以说有标病而从标治疗的,有本病而从本治疗的,有本病而从标治疗的,有标病而从本治疗的。因此在疗效上,有治标而愈的,有治本而愈的,有逆治而愈的,有从治而愈的。所以知道了逆治与从治的原则,便能掌握正确的治疗,而不必在有顾虑,懂得了标本之间的轻重缓急,随机应变,就能万举万当,治疗无误,如果不知标本,就是妄行乱施,盲目治疗
2.标本缓急针刺
1)先患病而后气血逆乱的,当治其先病之本;先气血逆乱而后患病的,当治其气血;
2)先因寒邪致病而后发生其他病的,当治其先病之寒;
3)先患病而后发生寒证的,当治其先病,
4)先患热病而后发生其他病的,当治其先病之热;
5)先患热病而后发生中满的,先治其中满之标;
6)先患病而后发生泄泻的,当治其先病;
7)先泄泻而后发生其他病的,当先治其泄泻,必定先调治好泄泻,然后才能治疗其他病;先患病而后发生中满的,当先治其中满之标;
8)先患中满证而后发生心烦的,先治其中满的本病。
9)人有由新感外邪而生病的,也有由体内原来之邪而生病的。但不管新感之邪或固有之邪,凡是出现大小便不利的,当先治其大小便不利之标;大小便通利的,则治其本病。如果疾病的发生属于邪气有余的实证,则邪气为本,其他证候为标,当先治其本病之邪,然后再调治其他证候。
10)如果疾病的发生属于正气不足的虚证,则正气为标,邪气为本,当先治其正气不足的标,然后再治其病邪之本。
11)必须谨慎地观察病情的轻重缓急,细心地进行调治,病轻的,可以标本兼治;病重的,或治标或治本,应单独进行。若是先大小便不利而后发生其他疾病的,必须先治其大小便不利。
二、疾病的传变规律和预后,以及针刺的原则。
1.疾病的传变规律
疾病的传变,是先传其所胜之脏。
各种疾病按照一定的规律以次相传,如此发展下去,都有一定的死期。凡间隔一脏按相克规律传变的,病属危险,则不可针刺,及至按三脏或四脏传变的,病尚轻浅,故可以针刺治疗。
2.疾病传变预后
1)心病先出现心痛,,一日病传于肺而咳嗽,三日病传于肝而胁肋痛,五日病传于脾而痞闷闭塞不通,身体疼痛而沉重,如再过三日不愈,五脏已病四脏,则多主死亡,冬天死于半夜,夏天死于日中。
2)若肺先病,则发生喘息咳嗽,三日病传于肝而胁肋胀满疼痛,又一日病传于脾而身体沉重疼痛,又五日病传于胃而胀满,如再过十日不愈,则主死亡,冬天死于日入的时候,夏天死于日出的时候。
3)若肝先病,则头目眩晕,胁肋胀满,三日病传于脾而身体重痛,又五日病传于胃而胀满,又三日病传于肾而腰脊少腹疼痛,足胫发疫,如再过三日不愈,则主死亡,冬天死于日入的时候,夏天死于吃早饭的时候。
4)若脾先病,则身体疼痛沉重,一日病传于胃而胀满,又二日病传于肾而少腹腰脊疼痛,足胫发疫,又三日病传于膀胱而背部脊椎两侧竖筋疼痛.小便闭而不通,如再过十日不愈,则主死亡,冬季死于夜深人定之时,夏天死于晚吃早饭的时候。
5)若肾先病,则少腹腰脊疼痛,胫部发疫,三日病传于膀胱而背部脊椎两旁竖筋疼痛,小便闭而不通,又三日病传于胃而腹胀,又三日病传于肝而两胁胀痛,如再过三日不愈,则主死亡,冬天死于天亮的时候,夏天死于黄昏的时候。
6)若胃先病,则腹部胀满,五日病传于肾而少腹腰脊疼痛,胫部发疫,又三日病传于膀胱而背部筋骨疼痛,小便闭塞不通,又五日病传于脾而身体沉重,如再过六日不愈,则主死亡,冬天死于半夜以后,夏天死于中午以后。
7)若膀胱先病,则小便闭而不通,五日病传于肾而少腹胀满,腰脊疼痛,胫部发痰,又一日病传于胃而腹胀,又一日病传于脾而身体疼痛,如再过二日不愈,则主死亡,冬天死于夜间鸡叫的时候,夏天死于下午的时候。

提问:
1.标本缓急针刺中。如何判断属于哪种情况?是先患病而后气血逆乱?还是先因寒邪致病而后发生其他病?还是先患病而后发生寒证?还是患热病后发生其他病?还是先患热病而后发生中满?先患病后发生泄泻?等等不同类型
2.疾病传变,先传所胜之脏,其他都是脏之间传变,为何脾先病,是先传于胃,再传肾,又传膀胱?以及肾先病,是先传于膀胱,再传胃,又传肝?膀胱先病和胃先病都是脏和腑之间传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天使养生网

GMT+8, 2025-11-4 18:38 , Processed in 0.059516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