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为什么新生儿容易发黄? 答:很多宝宝出生几天后,皮肤会变黄,这是因为新生宝宝的肝胆功能还没完全发育好,胆汁排得不够顺畅。中医叫这种情况“肝胆气滞”。意思是宝宝脏腑功能还比较娇弱,气机运行还不够通畅,胆汁一时排不出去,就会透到皮肤里,看起来黄黄的。这种“轻微发黄”多在出生3~7天出现,属于生理性黄疸,10天左右会自然退去,宝宝精神好、吃奶好、大小便正常,就不用太担心。
问:那茵陈黄颗粒适合哪一类黄疸?答:茵陈黄颗粒是一种中成药,成分是:茵陈蒿 30g栀子 9g大黄 6g,黄疸的本质是“湿热壅滞于肝胆”,使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于皮肤,所以皮肤和眼睛发黄。
茵陈味苦、性微寒,入肝、胆、脾经,具有“苦能泄热,利能除湿”的功效,主要作用是:清热、利湿、退黄,简单说,就是帮助身体排掉体内的湿热,适合湿热型黄疸的宝宝。特点有:皮肤黄得特别亮、像橘子色;小便短黄;大便比较黏;有的还会有点烦躁、口气重。这种黄得明显又热气重的宝宝,用茵陈黄颗粒才合适。
新生儿的妈妈也可以通过自己的体质来判断孩子的黄疸是属于哪一类,因为宝宝容易受母体环境影响,如果妈妈的是湿热体质,面部易出油、口苦口黏、舌苔黄厚腻,大便粘滞不爽,白带多异味重,孩子大概率(不绝对)容易遗传湿热体质。(建议看过专业中医师再给药)
问:为什么有的宝宝吃了茵陈黄颗粒反而拉肚子?答:茵陈黄颗粒是偏“寒凉”的药。如果宝宝本身不是湿热体质,只是生理性、脾胃虚弱或者寒湿体质,如果宝宝皮肤晦黄,小便清长,大便稀溏,四肢偏凉,舌淡苔白,误用茵陈黄颗粒后出现大便稀、水样、腹胀、吐奶、手脚偏凉、睡不安稳,这说明药不对症,伤到了宝宝的娇嫩的脾胃阳气。
这类新生儿黄疸一般面部暗黄、不如湿热黄疸的明黄光亮,孩子相对安静多眠、大便不出现深褐色的粘稠湿热便,而是容易拉清稀的大便或者是正常的黄色母乳便。
如果是母乳不足,喝奶粉也可能出现大便排便次数少排便异常的情况,所以更需要谨慎判断孩子的黄疸是不是能服用茵陈黄颗粒,最稳妥的是看中医辩证用药,且妈妈体质如果是脾虚,容易倦怠乏力,大便偏稀溏,容易腹胀等,一般新生儿就不太适合过于苦寒的茵陈黄颗粒。 (辩证用药,妈妈服药过奶或者是孩子自己少量多次服用都可以稳妥治愈)
问:新生儿时期误用茵陈黄颗粒,对孩子长远的体质的影响? 答:茵陈黄颗粒的主要药物——茵陈、栀子、黄芩——都是苦寒之品。中医讲:“苦能泻,寒能清”,这类药能清湿热,但也容易伤脾胃之阳。新生儿的脾胃非常娇嫩,就像一团刚点燃的小火苗,本该慢慢培育。如果用了太多“苦寒药”,就像泼了冷水,火弱了,运化功能就减退。如果当时腹泻严重、脾胃功能一度受伤,但后期调养得当(饮食得当、喂养规律),大多数宝宝可以慢慢恢复,不会造成永久问题。但如果当时脾胃虚损较重、恢复不彻底,就可能留下一个体质偏弱的“根”。中医称之为“脾胃虚寒,运化不健” 易出现症状如下: 1、食欲不振 脾阳虚运化力不足 2、吃一点就腹胀 脾胃弱,肠道蠕动慢、消化力弱 3、大便干结、便秘 脾胃虚弱、津液不足(便秘主要是因为脾胃动力偏虚,脾胃偏寒湿则是多腹泻) 4、容易疲劳、乏力 脾胃虚则血气生化就少,气虚乏力 5、四肢偏凉 阳气不足,血气不足,四肢气血供给不上易偏凉 6、不长肉不长个子睡眠差易感冒 人体的营养来源靠饮食物摄入和正常最大化的消化和吸收,脾胃虚弱则营养来源不足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宝宝生下来,本能的会吸允,就开始靠脾胃的运化功能来制造气血、滋养全身。一旦脾胃虚弱,整个身体的能量供应都会下降,所以脾胃的功能的强弱是身体健康的基础。如果家里的儿童食欲不振、吃了不消化、容易下眼袋发紫、舌中苔厚、明显口中酸臭、大便异常、时而腹痛、睡觉不安稳、家长首先需要考虑改变孩子的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其次是将脾胃调理的工作提上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