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养生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383|回复: 0

接纳情绪比追究责任更重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9-15 09: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指责、不评价、不讲大道理,将处理事件的责任还给孩子,信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孩子也必定能成长为一个有责任、有能力、有担当的人。
  
吃早餐时,豆豆一手拿着酸奶瓶,一手插吸管,由于用劲过度,一不小心瓶子滑出桌面,摔在地上,一时间玻璃四溅。
  
豆豆看着碎玻璃发愣,眼睛噙满泪水,我轻轻握着他的手说:“刚才吓了一跳吧。”
  
豆豆哇地哭出了声,边哭边喊:“我要把瓶子装起来!我要把瓶子装起来!”
  
我把他抱到沙发上,安静地倾听他。
  
豆豆一直哭喊:“我要你重新给我买一瓶新的!”
  
我:“你希望妈妈给你买一瓶新的,没摔破的酸奶。”
 
豆豆:“你去买,我在家等你,然后重新起床,重新吃早餐!”
  
我:“如果能重新来一次就好了!”



豆豆哭得上气不接下气:“要重新来,重新起床,重新吃,你去买啊,你去啊!”
  
我:“你很希望重新再吃一次早餐,这样,你可能就不会打碎瓶子了,我也很想帮你,但我做不到,因为奶奶那儿已经没有新的酸奶了。”(我们订的是新鲜酸奶,每天送的那种,即使下楼,也不可能再买到。)
  
豆豆大哭:“你要不帮我,我就不理你了!”
  
我:“嗯。”
  
豆豆:“你快去啊!”
  
我:“嗯,希望妈妈快去。”

豆豆一直哭,我一直抱着他倾听。
  
转眼间,他哭了半个小时,哭着哭着,他的声音开始发生改变,变成那种撒娇式哭泣,最后哭着哭着,开始自己编歌:“装,装,装酸奶,装一个酸奶重新喝,哎呀哎呀哎呀呀……”

我好笑地看着他,能把一场哭闹编成一首歌来唱,这娃也够好玩的啊,这时我站起身来想要去厕所,豆豆连忙说:“妈妈,地上有碎玻璃,你要小心不要把脚给划破了,要穿好鞋。”
  
我说:“好,地上的碎玻璃需要收拾一下。”
  
豆豆:“没事,我来吧,我自己能扫。”





豆豆跑到厨房拿来扫把和簸箕,把地上的碎玻璃“仔细”扫了一遍,我在一旁指导他如何做才能避免玻璃扎到自己,扫完后,我们又一起把碎玻璃装进厚纸袋里,上面贴上“内装碎玻璃,小心!”的标签(防止捡垃圾的人不小心扎到手),豆豆还在标签上画了一幅碎玻璃的画,做好后,豆豆告诉我:“好啦,没有碎玻璃啦,我再拖拖地吧,你把这个地弄得太脏了。”(你这小家伙也太颠倒黑白了吧,明明是你自己撒了酸奶弄脏的,怎么变成我弄脏地了?算了,咱大人大量,不和你计较了。)
  
豆豆拖完地(画“大”字一般),自己回到餐桌上把剩下的早餐吃完,再没提酸奶的事情,我没有表扬他扫地,也没有批评他扫得不干净。只是等他和爸爸出去玩以后,又仔细地打扫了一遍。
  
孩子打碎东西或者做错事情以后,内心往往是很恐慌、很紧张的,这时我们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应该是安抚孩子的情绪,因为我们是在养孩子而不是在养物品,不管摔碎的是什么物品,在那个当下,最重要的是孩子,而不是物品。
  
遗憾的是,这个浅显的道理大部分家长却不懂,在孩子打碎东西(或做错事情)时,我们的关注点立马集中到东西或者责任上了:“你怎么就这么不小心呢?我都跟你说过多少次要小心一点,你怎么就不上心呢?”
  
孩子打碎东西以后,自己必定也被吓了一跳,心里也懊悔得不行:“我刚才怎么就不小心呢?如果刚才我换种方式拿瓶子,那就不会摔碎了,哎,我怎么这么笨呢?”
  
这也是为什么豆豆在打碎酸奶瓶后,哭着喊着要重新来一次的原因(注意这里,他的要求不光是要买一瓶新的酸奶,而且是要重新起床,重新吃早餐,一切都重新开始,这也是处于追求完美敏感期的孩子的典型表现),孩子非常懊悔,他自己也懵懵懂懂的,不知道怎么回事就把瓶子打碎了,他真想重新来一次,这样瓶子就不会破了!所以此时,豆豆的这种表现看似无理取闹,但事实上背后有其深刻的心理原因,因为我们对他很宽松,我一直在倾听他(此时我为了避免孩子过早体验到“懊悔”这种描述细微情感的词语,倾听时我并没有直接说:“你很后悔打碎了瓶子。”),所以,他有足够的自由可以喊出这句话:“我要重新来一次”喊出来,他也就释放了,因为他知道他是被理解接纳的。
  
相反,在他懊悔伤心的此刻,如果再被人指责,那么必然会减少他这种内省的力量,这时往往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孩子也想方设法替自己找借口:“瓶子太滑了,不是我不小心!”“你上次不也打破了一个碗吗?你怎么不说自己呢?真不公平!”(当然大部分孩子是没有胆量说出来的,他只能在心里不服气而已);一种则是孩子更加畏惧,由于情绪无法外流,那便只好向内压,进入潜意识中。
 
记得有一次在公园,我看见有一个妈妈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吹泡泡,孩子很想自己拿泡泡瓶子(这是太正常的情况了,哪个孩子没有提过这种要求呢),由于吹泡泡时瓶子不能盖上盖子,妈妈担心孩子拿不稳,把泡泡液体洒出来,就不同意,孩子哭啊求啊,终于,妈妈拧不过孩子,把瓶子给了孩子。果不其然,孩子拿到瓶子刚玩了一小会儿,一不小心瓶子一倾斜,泡泡液体倒出了一大半。


孩子吓坏了,因为妈妈提醒过他的呀,他呆呆地看着妈妈,而妈妈严厉地大声指责:“你看,我都说过了,让你不要拿,你非要拿,现在洒了吧?叫你不听话,别玩了!”
  
孩子乖乖地把剩下的小半瓶泡泡液交给妈妈,妈妈不解气,继续指责:“你看,你都倒掉了,泡泡都没有了!”
  
孩子小声说:“还有一点。”
  
妈妈吼:“这一点能干什么啊?还能吹吗?”
  
孩子慌忙蹲下去,寻找刚才泡泡液洒了的地方,怯怯地说:“我把地上的扫起来,还可以玩!”
  
妈妈更生气了:“你扫啊,你扫啊,你有本事就扫起来!都洒成这样了,你还想玩!”她一赌气,把瓶子又扔给孩子:“你玩,你玩,你玩吧,我不管你了,我不管你了!”
  
孩子眼泪汪汪地哭着拉妈妈:“妈妈,我错了,我不玩了,你管我啊,你管我啊!”
 
看着这一幕,我心里非常不是滋味,这个孩子在自己已经非常懊悔、非常难受的情况下还要兼顾妈妈的情绪:当妈妈说泡泡液没有了的时候,他赶紧指着瓶子安慰妈妈“还有一点”;当妈妈说泡泡液太少了不能吹的时候,他慌慌张张地想要把洒了的扫起来;当妈妈说不管他的时候,他赶紧认错,求妈妈管他!
  
这个孩子只有两三岁的样子,却是这样懂事,他有着一种超越他年龄的成熟,为什么?因为他的妈妈不成熟,他的妈妈没有能力管理自己的情绪,孩子不得不承担照顾妈妈情绪的责任,这种成熟、这种懂事实际上是孩子扼杀了自己天性的外在表现。表面上他只是一个孩子,但实际在心理上,他已经做了他妈妈的妈妈,承担了他不该承担的责任。
  
为人父母的,千万不要以为孩子这样的懂事是好事,孩子为了安慰母亲,压制了自己正常的情绪,那么他的懊悔、委屈、伤心等情绪都到哪儿去了呢?不能外流,就必然内化,他的这些负面情绪全部都被压到了潜意识中,将来一定会以各种扭曲的形式再表现出来。
  
有人说:“我知道该理解孩子的情绪,可是我当时都被气死了,哪里还顾得上那么多?”试想一下,如果孩子在打碎瓶子的同时不小心扎到了脚,你会怎么做?只怕你会忙不迭地处理伤口吧,再糟糕的情况也有更糟糕的可能,孩子只是打碎瓶子但并没有扎到脚,从这个角度想,父母该是多么庆幸啊!
  
再说,管理自己的情绪是为人父母一项重要的功课,养育孩子其实就是一个自我修炼的过程,当我们忍不住想要发火的时候,当然我们可以发火,但同时也需要自我觉察一下:“我到底为什么发脾气呢?真的仅仅是因为孩子这件事做得不对吗?还是我有什么内心的隐痛在作祟?”这样的觉察本身就是一种疗愈,当我们在锅碗瓢盆间时时刻刻带着觉察的时候,就会发现,孩子的行为本身并没有那样容易让人生气。
  
也有人会担心这样接纳孩子的情绪,孩子就不知道这件事是他的责任,就没办法学会对事情负责了。事实上,这是对儿童心理的巨大误会。当事情发生以后,无须任何人提醒,孩子立马就会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也知道吸取教训,下次不再犯。(当然,当这个教训与孩子的天性相违背时,孩子是不会吸取的,比如跑有可能会摔倒,但一个孩子能不跑吗?他只是会在跑的时候更注意一些,却不可能保证以后不再摔倒)。而且这个教训是他自己总结出来的,这要比成人硬塞给他的道理好得多。
  
至于对自己做的事情负责,每一个孩子都有被人认可的需要,也都有能力处理和解决自己的事情。当你理解了他的情绪以后,他自然会对整件事情负起责任来,而且他会比被指责的孩子更有能力负责。
  
因为当孩子被指责时,他的内在力量是分散的,他需要拿出他的大部分能量来应对你的指责,这种分散会极大地削弱孩子内心的力量;相反,当孩子情绪被接纳、被理解的时候,他的力量是集中的,他只需要解决自己内在的问题即可,不需要想办法应付成人的指责,当他的情绪完全表达出来以后,他也就有足够的能力为这件事情负责了,这也是为什么文章的开头会出现小豆豆在大哭过后,根本不需要成人的提醒就知道要自己打扫清洁。
  
不指责、不评价、不讲大道理,将处理事件的责任还给孩子,信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孩子也必定能成长为一个有责任、有能力、有担当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天使养生网

GMT+8, 2024-4-19 17:17 , Processed in 0.02969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